价值投资在中国从未奏效?-投资银行在线
投资银行在线是一个资本与项目对接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围绕“早期投资、私募股权融资、项目并购退出”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如果您有靠谱的项目,请将商业计划书发送到: bp@pelist.com。
许多人将买入大盘股等同为价值投资,并将2017年大盘股跑赢的结果作为价值投资的回归。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首席策略分析师洪灏认为,实际上,A股小盘股的盈利质量与大盘股不分伯仲,价值投资在中国从未奏效。
而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却指出,中国股市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就是真正的价值投资时代,真正的业绩支撑的成长性投资的时代,真正的国际化的投资理念在中国刚刚开始的时代。
你怎么看?
观点一:
价值投资在中国从未奏效
作者:洪灏
“在投机力量的撞击中,情绪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偏离了商业和行业的常轨。如果不重视这一点,就无法充分地解释股价脱离其商业环境的现象。在华尔街,‘中庸’这个词并不存在,因爲投机机制注定一切行爲都会过度。就算是在幻想的高潮和失望的深渊过后,人们恢複性的反应都会过激,比正常的商业趋势波动更大。
人们若是只想把股票变动与商业统计挂鈎,而忽略股票运行中的强大想象因素,或是看不到股票涨跌的技术基础603663,一定会遭遇灾难,因爲他们的判断仍是基于事实和数据这两个基本维度,而他们参与的这场游戏却是在情绪的第三维和梦想的第四维上展开的。”
--《华尔街十年》,巴尔尼-温克曼
2017年的领悟
质先行,量为辅。2017年可能标志着中国廉价规模性竞争结束的开始。此前少年赌圣,中国的主要竞争战略是规模效应:以增长为核心的经济模式,但几乎不考虑增长的质量;以低估的汇率驱动的廉价出口;而国内消费市场与传统的完全竞争模式十分相似。
即使在中、微观层面上,大规模竞争的思维方式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小银行通过监管漏洞扩大表外业务来做大资产负债表规模。这些银行最终落得表内一个银行,表外还有一个银行。电影工作室、网络零售商、微博等都在不计成本地刷电影的票房、刷流量、阅读量和僵尸粉。
卖方研究依赖着来自“211”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的人海战术来量产缺乏认真思考的研究。因此,带有强烈偏见的共识有时会迅速生根,发芽和开花到了最后可能会永垂不朽。在极端的条件下,社会的某些部分就像一个建立在格里沙姆的劣币定律(Gresham’s Law)上的物体,允许劣币泛滥,埋汰良币。
监管者的行动雷厉风行,坚决果断。例如,影子银行业务的增长受到抑制,监管新规几乎每周发布,虽然代价是债券市场此起彼伏的、有时候甚至是史诗级的抛售浪潮。微博和社交媒体上的付费搜索功能、对虚假、庸俗新闻的传播和推广接受了审查。有关部门将“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
因此,金融行业在未来几年将经历去杠杆化的困难痛苦历程,而且很可能面临自己的供给侧改革。由奢入俭难。事实上,在今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到的“三大攻坚战”,即预防和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都表明了在政府的决策里,质量将先于数量。政府的工作重心正在从“有没有”转移到“好不好”。
乐观的市场情绪暗示短期内交易应谨慎。虽然纯规模竞争已经开始落幕,但市场共识目前仍深受偏见的影响。我们自我研发的市场情绪指标显示市场情绪已经显示出了极端的乐观情绪。这是市场共识仍然存在极端偏见的一个例证(图表一)。尽管我们的市场情绪指标并非万无一失,它往绩还是非常优秀的。例如大唐纨绔公子,它分别在2007年10月底上证综指超过6000点,和在2015年6月上证综指超过5000点的时候确定了市场泡沫的峰值——这是近代历史上中国股票市场最大的两个泡沫。
图表一:市场情绪极端亢奋,短期内交易要谨慎
虽然我们认为良好的经济前景依然可期,但市场情绪如此极端亢奋暗示,短期内交易仍需谨慎。我们需要在短期市场亢奋情绪被充分消化后,重新评估重建头寸的时间点。
与市场共识不同的观点
A股的小盘股正处于长期上升趋势。2017年是十多年来第一次出现大盘股上涨,同时小盘股下跌的明显分化现象。小盘股的相对收益被极端压抑,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已经绝望。在我们2017年12月4日发表的、题为《2018年展望:无限风光》的报告中,我们强调了以中证500指数为代表的小盘股在经历了惨淡的一年后将会有所表现,这是我们不同于市场共识的观点之一。在我们的展望报告发布后,A股大盘股持续拉涨的势头甚至都蒙蔽了那些以前曾是最能兼容并包的眼睛。
图表二:A股/香港小盘股在长期上升趋势线上运行。香港小盘股已经开始飙升(下图)。
然而,自我们的展望报告后,香港小盘股已经开始飙涨(图表二)。实际上,香港小盘股已经跑赢了以恒生指数为代表的香港大盘股。A股小盘股也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虽然A股小盘股仍未能跑赢大盘股,但是它们清晰地在其长期上升趋势线上方运行。小盘股的估值也运行于其长期上升趋势线之上(图表三)。A股和港股小盘股表现的分歧表明,中国A股市场对于小盘股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因此,A股市场需要更多时间来接受我们不同于市场共识的观点。
图表三:A股小盘股的估值运行于其长期上升趋势线之上。
A股小盘股的盈利质量与大盘股不分伯仲;价值投资在中国从未奏效。许多人将买入大盘股等同为价值投资,并将2017年大盘股跑赢的结果作为价值投资的回归。
图表四: A股小盘股的盈利质量堪比大盘股,两者统计上并无显著的差异。
自2005年中证500小盘股指数有数据以来,其累积回报已经超过了上证50大盘股指数的两到三倍。此外,如果剔除银行与其他资本密集型行业,以经营性现金流与净利润之比来衡量盈利质量,中证500小盘股指数的盈利质量与大盘股相当,统计上并无明显的差异(图表四)。同时,中证500指数的成分公司平均市值约为160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新兴蓝筹股指数上证380指数的成分公司平均市值约为140亿元人民币。简而言之,中证500指数成分公司在盈利质量和多年累积回报率与上证50指数成分公司不分伯仲,有时候甚至更好。上证500的市值则与新兴蓝筹公司上证380指数成分股相当。
市场上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大盘股有“流动性溢价”,因此值得被买入。我们认为这是将成交量和流动性混为一谈。流动性在危机发生时才能有正确的定义。由于监管层致力于防范和解决系统性风险,在当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很低时,根据流动性评估股票价值的体系还不适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危机期间流动性好的资产反而更容易被甩卖,以募集资金来应对赎回压力,从而会蒙受更大的回撤,正如90年代初阿根廷经济危机期间,却是墨西哥资产价格率先暴跌。城中起火,殃及池鱼。
无论通胀前景如何,由于监管收紧,债券收益率暂时都难以下降。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似乎已经达成共识: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而中国以外的增长,特别是美国的增长,似乎仍然将保持强势。因此,增长的前景很可能已经在被计入市场价格重生之苏宝儿。2018年下半年,中国或许会再一次将房地产作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最终使全年增长反而好于不断降低的预期。
通胀的前景也逐渐趋于一致:短期内,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胀压力仍然难以消除,然而通胀的势能正在衰退。长期来看,收入与财富不均抑制了底层的、也就是大部分人群的需求。而这种长期的社会问题很难在短期有所改变。需求不足意味着通胀压力不大,甚至可能是全面的通缩卡累利阿共和国。当前的问题是每个人都盯着同一张图表,为什么债券收益率仍然居高不下(图表五)?
图表五: 通胀势能正在衰退,但债券收益率却仍然居高不下
我们注意到美国十年国债收益率已经突破了长期的下行趋势(图表六)。在我们之前的报告中,我们已经详细讨论了债市长牛的终结。同时,我们的报告得出了股票将跑赢债券的结论。这些长期的展望,虽然耐人寻味,但对短期交易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
图表六:美国10年债券收益率突破了其30年来的下行趋势。
短期来看,除了通胀前景以外,一定还有其他的因素使得债券收益率维持高位。在美国,美联储正在缩减其资产负债表,一个处于债券交易市场上的主要价格接受者边际上正在退场,而欧央行和日本央行最近的言论观点仍偏鹰派。在中国,处于债券交易上的诸多大型价格接受者,例如商业银行,正在受到更严峻的监管和流动性束缚。它们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自由地交易。
我们认为,市场交易结构的改变正使得债券收益率暂时高居不下,而非增长与通胀前景使然。 如是,高企的债券收益率反而将吸引那些因为股息收益与本金安全而买大盘股的投资者。
以下的情境值得我们仔细斟酌:1)如果增长超预期,那么无论通胀是否疲弱,成长型资产,例如小盘股、新兴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将跑赢——这也是一个较为可能的情形。2)如果增长令人失望,同时通胀疲软,那么债券在适应了交易结构变化之后将有所修复。3)如果增长不佳,同时通胀压力不减,那么所有的资产类别都难以有所表现。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情形。
观点二:
中国股市将迎来价值投资时代
作者:滕泰
今天我跟大家交流一下对于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乃至资产配置的一些看法。
第一,中国宏观的经济形势。大家一定注意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应该说比市场上预测的要乐观一些,GDP的增速达到6.9%,其他的各项指标也都相当不错。万博研究院预测,2018年的经济可能会好于预期。市场上的主流机构对于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的一些预测。最好的、最乐观的中金公司是7%,悲观的是外资机构认为只有6.3%,大部分集中在6.5%、6.6%、6.7%这么一个区间。我认为,所有这些预测总体的均值应该说相对悲观了一些。
到底怎么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实际上所有的经济预测机构大体上有这几个角度来做预测:
一是库存变化周期。
一般是半年罗丝·麦高恩,七八个月一轮,相对比较短郭思语。从库存周期来看,中国从2017年三季度已经进入补库存的下半场李含冰,确实给出的是一个相对谨慎的或者是悲观的趋势预测,库存周期处于补库存的下半场。
二是金融收缩与扩张周期。
这也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源泉,这句话放到中国可能更加有效。每一次信贷扩张,半年后经济的增速就会往上走。每一次信贷紧缩,或者货币紧缩,中国再过半年或者几个月经济会下来。从金融的收缩与扩张变化的力量来看,当前中国的经济可能受到的影响是中性偏负。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增速还在回落,无论是短期的还是中长期的融资成本都在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略微的往上有提升的趋势。所以金融表述为中性的货币政策,但是在实践当中偏紧。这个对下一段的经济增速的运行,给出来的方向也是偏弱向下的偏负面影响。
三是设备投资周期。
市场上有一个更形象的命名叫做“朱格拉周期”,从这里来看,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周期的预测是乐观的,但是这种预测在主流的经济预测里面仍然是属于少数派。而且随着工业、制造业,在整个GDP总量的结构里面的占比降低,靠设备投资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到底是不是2012年以后到现在七、八年只有一个扩张的周期孙健君?这个基本上是确定的,但是这个扩张的影响是值得慎重考虑乔伟光,甚至是怀疑的。
四是需求周期。
这是机构做出预测的主要依据,无论是投资的需求,从2010年、2011年的30%左右掉到2013年、2014年的20%左右,再到2015年的百分之十几,到2016年开始降到个位数,可以看出,投资的拉动作用是在逐步放缓的。而出口今年有所好转,但是对经济正的贡献并不显着,只有消费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相对稳定。所以如果从这三大需求去做预测的话,毫无疑问,得出来的结论也是中性偏向下的。
五是新供给经济周期。
但是新供给经济学认为,需求是由供给创造的。在乔布斯创造苹果手机之前,世界对它的需求是零,但是现在我们已然离不开这些智能手机了。其实不光是苹果手机,汽车也是这样,在没有汽车之前,人们想跑得快,我们小时候听到过很多关于“飞毛腿”的故事,但是这种新的需求都创造不了汽车。有了汽车以后,新供给就创造了自身的需求。以前没有飞机的时候我们也想飞,陈尊佑但是飞不起来,有了飞机,就创造了飞行的需求。所以如果需求是由新供给不断创造出来的,基于现在的供给结构预测未来的需求,可能就会偏悲观。
新供给经济学怎么看待未来的波动?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从供给角度来看,大概分为四个阶段,起步是新供给形成阶段,供给扩张阶段到供给成熟阶段,到供给老化阶段。
中国经济从2002年到2007年、2007年是一个典型的供给扩张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个单位的有效供给能创造N倍的有效需求。所以经济蓬勃向上。2008年到2010年左右处于供给成熟阶段,一个单位的有效供给还能够创造一个单位的有效需求。2011年、2012年以后,就处于一个老化的供给阶段,一个单位的有效供给只能创造1/N的有效需求,所以供给创造需求的过程就中断了。目前经过这两年的去产能、去库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供给形成阶段。这个阶段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已经在逐步的复苏,下一阶段,对中国经济的预测我们比别的要乐观。
万博研究院根据跟踪的15个相对比较高速增长的软产业或者软性制造业,构建了万博新供给指数。这个新供给指数是15个软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占比,他们在2015年、2016年的时候占比还在35%到36%的比重,到今年已经突破40%。所以当我们看到老的供给,一些传统的制造业确实非常艰难的时候,并不能因此就对中国经济发出悲观的预测。我们看到一些新供给、新动力、新动能的占比在迅速的提升。随着新供给和新动能的提升,他们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也会显着提高。
根据新老供给占比结构的变化,新供给的增加,老供给占比的减少,新供给增速10%以上,老供给增速5%以下。这样的一个权重我们测算出来,2018年中国的GDP增速大致在7%左右,比刚才那一堆机构的预测都要乐观。不仅如此,我们还认为2019年中国经济的GDP还会回到7%以上。既有量的边际上的扩张,也有质的显着变化,这是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一个乐观的预测。
很多人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测不仅仅是因为前面从需求出发预测需求,忽视了新供给对于新需求的创造能力。还因为他们延续了过去几年经济增长的下跌趋势,做一个趋势性的外推,这个逻辑上也是可以质疑的。虽然过去从2007年以来,连续10年中国的经济增速是逐步回落的,但是在这个回落的过程当中,有很多偶然性的外部冲击。比如说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于我们的冲击。
在2009年以后,有4万亿元的刺激抬头之后,很快又迎来了2013年钱荒的打击。2015年,我们又受到了股灾的冲击,到目前还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个影响有多大。2016年我们看到,中国民营投资迅速断崖式的从20%跌到了6%,很多人出去调研,百思不得其解。有的说是营商环境,有的说是税收,这些都不是,这些环境2016年和2015年是一样的,没有变化。
变化的是什么?就是2015年股灾的影响。如果一个民营企业的市值本来是100亿元,他跑到银行质押贷款至少能贷四五十亿元,但是股灾以后他变成三十亿元了,他到银行质押贷款的话,恐怕只能贷10亿元,甚至是7、8亿元。新的贷款没有,老的还要收回来,资金链搞崩了,哪有投资?所以股灾也是对于中国经济的一重打击。
汇改方面,8·11汇率造成的一些影响,出口方面的影响。在2017年阿鲁表情包,片面选择性的执行供给侧改革当中的去产能政策,造成大宗原材料上涨,仅仅是煤炭、螺纹钢、钢铁这几个黑色的上涨,造成下游制造业2017年的成本增加了3万亿元。我们减税降费搞了一年1万亿元,但是光那个上涨就冲击了一下。
所以如果中国经济经历了这么多的冲击以后,还能够达到6.9%,所显示出来的内在的韧性是不可估量的。马云有一个比喻,说真正强大的人,不是说一个左勾拳、右勾拳很花哨,是别人没有打中你,而你要反击的时候他吓死了。经历了这么多拳以后,中国经济还有6.9%,如果没有这些,不就回到7%以上了吗?所以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有一些结构性的原因,有一些制度性的原因,也有周期性的原因,但是也有很多偶然性的,不是必然要发生的原因。所以对于2018年的中国经济,我们非常乐观。
其次,对2018年大类资产配置建议。
我们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是破、立、降,破除无效产能,大力培育新动能,新供给,新动力,大力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了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大力培育新动能、大力降低成本。这个跟2016年的政策略有不同,到底有什么变化?我们谈到了为什么要培育新供给和新动能。
去产能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对于一些供给过剩,供给老化的产能一定要毫不犹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是在执行的过程当中,2016年或者2017年,个别地方政府对于去产能的治标,选择性之举,用计划的行政指令过度的干预,层层加码,造成的去产能在某种程度上,在个别领域有过度化的倾向。
这个结果是什么?就是造成了螺纹钢从1500块钱一吨涨到了四五千块钱。焦炭从500多块钱涨到了2000块钱,涨幅高达300%、400%这样的程度。这个与去产能的初衷,与供给侧改革的初衷都是背道而驰的。个别相关的行业企业以及资本市场的投机者利用供给侧改革或者去产能的信息大肆炒作的这些东西,对于实体经济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是赤裸裸的财务再分配。
破除无效供给怎么办?以去僵尸企业为抓手,推动去过剩产能。所以今年这个重点,总量上的去产能未必是像去年和前年那个样子,但是结构性的去产能才是重要的。因此,资产配置里面第一个2018年年初的判断就是趋势性的看空以上的大宗商品,包括钢铁、焦炭、煤炭还有这些相关的大宗商品。
战略性的看多黄金。今年比特币被大肆炒作,比特币有它自身的价值郭建梅,这么炒作也有相关的风险。但是有一个东西人们把它遗忘了,就是黄金。如果比特币是互联网区块链技术支撑的去中心化的信用载体,跟主权货币信用对立的市场化的信用载体的话,那么黄金就是上帝发明的信用的载体,它也是去中心化的,市场化的,它的发行量不掌握在任何一个政府的手里面。
所以随着比特币的炒作过度,另外一个上帝发明的市场化的信用载体黄金的价值凸显出来。2018年,跟各种大宗商品相比,黄金的涨幅明显偏低。所以2018年,一个最重要的判断就是战略性的看过黄金,以及跟黄金相关的,黄金股票、黄金ETF等等各种黄金资产。
关于股市的判断。中国的股市在经过2017年的股价结构调整以后,系统性的风险显着降低。虽然蓝筹股涨了很多,但是他们的业绩和估值并不高,涨了以后能站住,以创业板为代表的中小股票跌了很多,风险显着降低,整体2017年可操作性要比前面更强。中国股市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就是真正的价值投资时代,真正的业绩支撑的成长性投资的时代,真正的国际化的投资理念在中国刚刚开始的时代。有很多理念一旦来到中国就不再会变化,但是它的主题,投资的对象会变。在这里我讲了几个变,几个不变,就不再重复了。
我们简单谈一谈大家都在关心的对于房地产的看法。在我看来,中国的房地产实际上已经软着陆了,核心大中城市的价格稳中有降,二三线的趁势个别稳中有升,老百姓炒作房价的趋势已经得到了显着的改变龙飞鸿。在这种情况下,没必要过分担心中国房地产的风险。
我这里引用了“软价值定律”的六个相关的概念,在六大软价值定律里面,有一个定律叫做“因果关系可逆定律”,在牛顿世界里面,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关系是不能颠倒的。但是在资本市场或者软价值的世界里面,因果关系是分不清的,是可以颠倒的。所以有些风险可能本来不会发生,但是有些聪明人跳出来说,房地产或者什么地方有风险,把这个建议告诉了决策者,决策者在去杠杆或者其他的过程当中加大了力度,最终有可能真的引发了风险。
那个当初提建议的人,警告的人就说,你看看我说对了吧,果然有风险了。所以到底是你的行为引发了风险,还是这个风险一定要必然发生?股灾、汇改给我们的教训还不够吗?所以我们没必要在一个新的时代夸大一些人为的风险吓自己,把一些原本没有的东西也弄出来。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在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021-61629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