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访学记-中以学术交流促进会
-- 这是一篇2013年写的访学游记,当时还在读研,兼职为SIGNAL翻译资料。现在翻出来怀旧一下-Helen(不知道为何改不了字体) 本古里安大学(英语: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希伯来语:???红红的雨花石?????????-???????????) 始建于于1969年,坐落在以色列中部的贝尔谢巴市。1973年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戴维·本·古里安过世后,为纪念他改为现名。目前拥有贝尔谢巴(Beer-Sheva)、斯德博克(Sde Boker) 和(埃拉特)Eilat 3个校区,在校学生总人数约2万人,其中博士生1300名,研究生5000多名。下设学院包括工程科学部、健康科学部、自然科学部、人文和社会科学部以及管理学院、Kreitman研究生院。本古里安大学在新能源、旱地农业、水资源等领域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与工业界有着密切合作,获得非政府资助经费居以色列大学首位。
2013年4月,在中以学术交流促进协会(SIGNAL)和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支持和安排下,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以色列的本·古里安大学进行短期学术交流。以色列时间早上5点多我们刚下飞机,中以学术交流促进协会促进协会的Dana就来接我们,然后直接将我们送到Sde Boker校区,这个校区位于内盖夫沙漠中的本古里安斯德博克(Sde Boker),位于Beer Sheva主校区的南部(坐大巴需要40分钟左右)。校区建立在沙漠中,四周全部是土黄色的砂石地面,只有这里一大片绿洲似的建筑物和居民区。附近是斯德博克基布兹(Sde Boker Kibbutz)、En Avedat国家公园、本·古里安和夫人保拉的故居以及本古里安墓地。

本古里安大学以色列和犹太复国主义研究学院
虽然比其他同学痴长了几岁,工作过几年,之前对于以色列和犹太人的理解也仅限于从圣经、新闻报道以及之前为中以学术交流促进协会翻译的文章中了解到的信息,大体印象是犹太人很聪明,有很好的经商头脑;以色列有比较发达的高科技、农业,沙漠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以及经常能听到的巴以冲突、中东安全局势等等。
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已经足够让我们对以色列和犹太人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叙述:
一、研究和学习
来交流之前早就听说犹太人重视教育,爱读书,亲身体验之下果真有过之而无不及。本古里安大学贝尔谢巴校区本科硕士都有,大约2万多学生。而我们所在的Sde Boker校区则专门是研究生、博士、博士后的研究型校区,人不多,总共可能2百人左右,主要研究以色列、沙漠、农业、水及太阳能。学生上课、教师办公都在各系的独立建筑楼中,课不多,但学生学习压力却不小,经常看到学生手捧厚厚的书在研读。据说犹太小孩从小就会读很多书,每个月都要读好几本,这应该归因于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犹太教要求孩子们从小就必须熟读圣经,识字后自然就可以阅读其他书籍;另外以前在欧洲的犹太人受歧视不被允许从事农业劳动而只能选择脑力或技术劳动维生,这也为他们阅读书籍打下基础。
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从小抓起VS大学课堂
我们参加学习的项目是以色列和犹太研究,主要参加本古里安大学的以色列和犹太复国主义研究学院组织的学习和实地考察。参加课程有以色列犹太研究、以色列历史研究以及犹太复国主义哲学研究、以色列社会研究等课程,每周参加4-5次课,均集中在周二和周四。其余时间参加实地考察和其他活动。
教授们通常会在课前给大家发各种学习资料,要求大家课下研读,然后在上课的时候互相讨论。我们所在学院上课的地方就在图书馆内,可以说图书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上课的时候学生比较放松,可以随意走动、迟到早退、吃东西、喝水等等;教授也和大家平等地坐在一起,学生对老师都是直呼其名。对此他们很自豪,说这证明他们和西方民主国家一样,大家都是民主和平等的。

Ofer教授在给我们授课
这个校区的学生构成也比较丰富,来自各个地方的人都有,主要来自美国、德国、以色列、亚美尼亚、非洲、亚洲等都有,非常国际化,老师授课与学生交流通常都用英语和希伯来语。学生年龄跨度也比较大,因为以色列的全民服兵役制度,学生会在服完兵役后再去上大学。有的学生岁数都很大了,50、60岁的都有,课堂上还很活跃很认真的学习,大家也都司空见惯了,可谓活到老学到老。还有的拖家带口来上研究生或博士,比如全程负责接待我们的Maya今年36岁了,她担任Paula的私人助理,6月份将从这个学院硕士毕业,她和她的同性妻子以前都在部队服役很久,她是射击教官,她老婆曾是职业军官,两人一共育有两个孩子,他们生活在学校附近的私人住宅中。
Maya和她同性妻子的小女儿(他老婆通过体外受精生的)
学院系主任Paula教授在为我们授课
以色列政府和学校对教育的支持也令我们非常吃惊,这里的学生大多住在配备厨房、卫生间、各种必需电器的公寓,按照申请和排队情况姓邵的名人,学生可以选择双人房、单人房、carryvan(一种简易单人房)以及合住公寓。按照各个学院的资金充裕程度,很多学生除学费全免外,还可以挣到不少钱。比如水系和生物、农业系的研究生可以拿到每月4-5k人民币的奖学金、博士则6-9k、博士后更多能达到15k以上,边学习边挣钱,生活之余还能攒下不少钱。据我们了解,以色列这边的学校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支持,而很大比例都来源于私人捐助。我们来到学校的第二周就来了一位美国针对以色列军队的慈善组织代表来学校考察。专门负责接待我们的Maya说有一位很富有的美国裔犹太人,准备身故之后捐一笔巨款给本古里安大学,到那时他们学校将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大学。
以色列有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比我们的北京市只大了4000多平方公里。但是其面积的75%是沙漠,建国后面对几乎是一穷二白的状况,历经苦难的以色列人仍然快乐而坚强地起步,充分利用沙漠光能,以色列成功地发明了沙漠温室技术,生产出高质量、高效能、高效益的农产品。张瑶萱而沙漠中充足的太阳能也成了以色列主要能源之一,他们的太阳能研发及应用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目前全国居民生活用热水、取暖、照明等,后宫人气御医大多通过太阳能解决。以色列人民在沙漠中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的绝对可以用“奇迹”来形容。

虽然一个月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我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大体了一些有关犹太人历史、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犹太人劳动哲学、水资源管理、沙漠治理、犹太教、以色列建国的艰辛、以色列建国以后的大致发展轨迹、基布兹、治理沙漠、发展农业、可再生能源、光伏产业等等。应该说这些了解并不全面,这只是一个引子,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和研究以色列和犹太文化的窗户,引导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这个不算很大却自强不息的国家。
二、实地考察
学院给我们安排的实地考察共有四次:
1.参观基布兹和本古里安故居。
说来惭愧,我是来到以色列后才了解基布兹这个概念的。基布兹(Kibbutz)是以色列特有的共产主义社区,成员集体劳动、集体生活、集体拥有并保卫财产和安全。到20世纪末,以色列的基布兹总数约300多个。现在小的基布兹约200人左右,大的则有2000人,大多数基布兹的规模则在400人至600人之间。

环保节能的社区典范:Kibbutz Lotan(http://www.kibbutzlotan.com/)
(内有用稻草、轮胎、瓶子等废物盖的凉爽节能的房子、用有机肥料种植出的蔬菜水果,常年招收志愿者和研究生)
现在几乎每个基布兹都有自己的工厂,从能源、养殖、藻类、食品、家具到电子设备、农业机械和灌溉设备以及计算机、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都有,其中相当一部分还用于出口。为了增强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一些地区的基布兹走上了联合道路,建立起较大规模的区域性联合企业。
基布兹”为以色列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和环境建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说不了解“基布兹”及其发展过程,就无法了解以色列。以色列许多精英都来自基布兹。自1948年复国后共有8位中的4位总理来自基布兹,包括国父级别的本·古里安和梅厄夫人。
Kibbutz Anava,拥有先进藻类养殖、太阳能、奶牛养殖和椰枣生产的先进农场。
这里还有ANAVA能源研究学院,也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
以色列国防军的许多高级将领原是基布兹成员,如前总参谋长和国防部长达扬就出生在以色列第一个基布兹。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30%的空军飞行员和近四分之一的陆军军官是基布兹成员。在这场被称为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战斗中,以军阵亡778人,其中200人也都来自“基布兹”。然而与这种精英英雄备出相对应的是,基布兹的总人口只有以色列的4.5%左右。
基布兹的公共餐厅和可口的饭菜
本-古里安就属于我们所在校区旁边的Sde Boker基布兹蓝缪,他是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以色列国的主要谛造者,第一任总理;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和现代以色列创建、发展的缩影,以色列人称他是“历史给以色列民族的一件伟大赠礼”,他在活着的时候,就被尊奉为以色列的“国父”。他在当年考察沙漠路过Sde Boker基布兹时就喜欢上了这里,并要求加入这个基布兹。
本·古里安是一位非常有预见性且果敢的开国总理,在1947年英国托管结束后承受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毅然决定宣布建国时说“It’s now or never。”建国后他在面对这个仅比北京大一点、并且75%的土地都是沙漠的国家时曾誓言“要让沙漠里开出花朵”。同时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在担任第一任总理之后来到Sde Boker参加基布兹劳动,到第二任总理任期后再次回到基布兹,最后终老于此。
2.参观本古里安墓地并观看建国影片
本古里安墓地就位于我们所在校区内,正对面就是峡谷中的国家公园,经常有很多人前来凭吊,放上几束鲜花、放上几块石头表示敬仰。我想这里相当于我们中国的毛主席纪念堂吧,只是完全开放、没有卫兵、没有水晶棺,只是很普通的绿树下的两处凸起的石质棺椁,正如希伯来语从右至左写一样本·古里安居左保拉居右,上刻两人名字及生辰卒日。
绿树掩映下的本古里安墓地使我们经常去的地方,可以远眺对面的峡谷和茫茫沙漠
本-古里安年轻的时候,在纽约结识了年轻护士保拉。他向保拉求婚时提出,如果她同意嫁给他,那就得准备离开美国,去一块“狭小而贫瘠的土地,那里没有电,没有煤气,也没有电车”。1917年12月5日,保拉匆匆离开手术室,来到纽约市政厅,和在那里等她的本-古里安一起步入婚姻登记处。随后新娘立即赶回医院,那里有一个紧急手术正等着她,而新郎则去参加锡安工人党执委会的一个会议。保拉毅然跟随本古里安来到这片贫瘠荒芜的为复国主义而奋斗,她说:“本·古里安的任务是照顾犹太人民,而我的任务就是照顾本·古里安”。保拉先于本·古里安去世也给了他很大打击、郁郁寡欢。1973年,在以色列刚经历了“十月战争”的急风暴雨后,87岁高龄的本-古里安辞别人世。
和以色列国父本古里安雕像合影
他的去世被以色列人看作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最后按照他的遗嘱:“不举行国葬,不安葬在耶路撒冷,我要安葬在Sde Boker”,以色列人将其安葬在Sde Boker的一角,正对着对面的峡谷和沙漠,成为唯一一位不在耶路撒冷安葬的以色列总理。
本·古里安和保拉的墓
参观完墓地我们来到本·古里安研究中心,这里的工作人员给我们放映了一个有关以色列建国的短片。短片充分发挥了犹太人的创新精神,通过一男一女两名以色列青年之间有关建国知识的竞赛展开。三轮竞赛后观众从中已经得到了很多重要的以色列建国历史知识,最后两人还收获了爱情,这样的短片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纪录片,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值得我们借鉴。

3.参观本古里安大学主校区,贝尔谢巴校区
来以色列的第二周,由Maya带我们去本古里安大学贝尔谢巴校区参观,该校位于贝尔谢巴市。贝尔谢巴市位于以色列中部内盖夫沙漠地区,是先有本古里安大学,后来围绕大学慢慢建成的城市。本古里安大学位于市中心,我们在参加了Paula教授的讲座后,又参观了整个校园。


4.参观特拉维夫和特拉维夫大学犹太人民博物馆;
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这里曾经也是一片黄沙的不毛之地,由几位犹太复国主义先驱们出资购买土地后慢慢建立起来的城市。现在是以色列最大的都会区,人口最稠密,同时也是以色列的经济枢纽,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化城市,并具有成为世界级城市的趋势。这里曾经是以色列建国时的首都,大多数外国使领馆都仍然建在这里。
特拉维夫市独立纪念馆(Independence Hall)前与SIGNAL成员Talia、Dana和Jake(从右至左)合影留念
与SIGNAL成员在汉堡店共进午餐
以色列1947年建国就是在我们身后这个独立纪念馆中秘密宣布的,讲解员的英语非常好,介绍的极为详细红翼行动。
特拉维夫的地中海岸
地中海岸边偶遇拍MV的摄影师,邀请我们参与拍摄,拍的好美,后来广告片出来有我的背影和笑容一带而过
特拉维夫大学院内的犹太人民博物馆,全面介绍了犹太人的发展变迁历史以及风俗和文化传统,还有各种纪录片和各国的几十座微缩犹太教堂,其中还有中国开封的犹太教堂。我们在流连忘返的同时也惊叹于犹太人这个“顽固”的民族,几千年来流离于世界各地,却始终保持其独特的民族性和风俗习惯,没有像很多历史上的民族一样消失或到同化到其他民族中去。

犹太人民博物馆
5.参观耶路撒冷老城、大屠杀纪念馆
耶路撒冷是我们一直渴望来的地方,这个无数人心目中的三教圣地不知吸引了多少朝圣者来此虔诚祈祷。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塔木德》
自古以来倒鸭子视频,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可以象耶路撒冷那样,被投注那么多的信仰。身为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城”,它接受着来自全世界18亿教徒的顶礼膜拜,神圣不可方物。
犹太教说,这是上帝赐给他们的土地,古代犹太王国的首都,城内锡安山上还有他们的宗教圣殿;
基督教说,这是耶稣诞生、传教、牺牲、复活的地方,当然是无可替代的圣地;
伊斯兰教说,这是穆罕默德夜游登宵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圣城,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清真寺。我们虽然并不信教,但对于这样的历史、宗教名城仰慕已久了。Maya载着我们从沙漠腹地一路走来,不禁然间突然来到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绿色区域,树木林立、绿草如茵、空气清新湿润,完全不同于之前似乎已经习惯了的炎热干燥的黄色沙漠。车子在快要进入市区的时候还乌云蔽日,下起了凉爽的小雨。Maya开玩笑地告诉我们这里是以色列的森林,但当我们大肆赞扬这里的气候并恭维似的说起我们对耶路撒冷的认识之时,她却突然冒出一句:“I hate this city(我恨这座城市)!”,后来一路上还重复了多次,我们心里存着一丝疑惑,但也不敢再多说什么。

当天的安排是先去老城看哭墙,然后再去参观大屠杀纪念馆。我们随着车流进入市区,Maya找了一条森林小道绕了进去,这里车不是很多,一路往前,渐渐的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身着蓝衬衣黑裙子的少女们结伴而行(犹太教少女,应该是教会学校的);用头巾将头发包在头上的妇女们(据Maya说犹太教女性结婚后就要剃光头,然后用头巾把头包起来);普通犹太教的男人们留着大胡须,头戴各种颜色的圆顶小帽(Kipah);还有正统派犹太拉比则穿着传统黑色长袍、头戴黑色礼帽、并在耳朵上沿留着长而卷曲的鬓发、衬衣下摆四角都有一条打结的穗子(这是犹太人提醒自己遵守信条的表示,随着人的走动,衣服穗子会不停的摆动,这样就会提示信徒牢记与上帝的约定,遵守犹太教的教规)山岸由花子,这些都彰显出这座宗教城市与以色列其他城市的不同和鲜明的宗教特点。
耶路撒冷是一座山城,从山顶一路往下,景色蔚为壮观:建在山上的房屋基本都是独门小楼、层层叠叠地建在山坡上,据说用的大都是圣山上黄色的石头;沿途路过的东正教教堂富丽堂皇的矗立着,信徒们进进出出的在忙碌着;远处的圆顶清真寺的黄色穹顶清晰可辨,旁边基督教教堂的十字架蔚然醒目;老城古老的城墙被阳光反射出异样的土黄色,似乎也笼罩上了一层圣洁的光芒。我们通过安检后进入了著名的哭墙,这里只能穿长袖长裤,裙子不能短过膝盖,否则不让进入。男女分开进入不同的区域祈祷,男左女右,男人那边要大一点,女的这边放很多椅子,犹太教徒们无论男女都在拿着他们的圣经盖着脸前后摇晃祈祷,还有人在哭泣。而我们作为看客也许并不能深刻体会他们对这面墙的特殊情感,这墙看着斑驳古老,上面还长出来一簇簇的草,上面就是圆顶清真寺(据说穆斯林教徒会向下面的犹太教徒投掷石块,我们去的时候不是周五所以并没有看到)。
进入老城区和东区就可以看到很多阿拉伯人,其实除非鲜明的阿拉伯服饰我们并不能分辨清楚到底哪些是阿拉伯人,哪些是犹太人,在我们看来阿拉伯人黑一点更像亚洲人,而很多犹太人看起来与西方人无异。其实本来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就是同出一族的,但Maya说反正他们能分辨出来,并不是皮肤或鼻子之类的,她也说不出来是什么,她说也许是眼神吧。

因为下午和大屠杀纪念馆的导游约好了时间,我们匆忙结束了哭墙之行,来到大屠杀纪念馆。我们都知道犹太人大屠杀,历史书上都有介绍,但来到这里面对一串串的数字、一幅幅的老照片、犹太人受害者留下来的遗物、毒气室和焚化炉模型,以及各种影像和故事记载。我们的心情在震撼之余也非常沉重,在距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仅六七十年之前,人性怎么能变得如此凶残,发展了几千年的文明竟然如此的不堪一击。

大屠杀纪念馆外的纪念碑,下面是Maya和导游

大屠杀纪念馆外部(里面不让照相,我出来后才想到要拍一个屋顶的照片,但被保安勒令删除了)
大屠杀纪念馆的设计位于地下,三角形的顶部让人感觉压抑逼仄,里面不让照相,我们也没想起来照相,这样的苦难也许并不适合照相。最后到达的地方是一档案馆,地下是一个圆锥形的深坑,里面阴森森的有水,头顶是圆锥形的照片墙,上面是一幅幅的大屠杀受害者的照片,投映到下面的水中。Maya说这有其含义,预示着这些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还有拖家带口普普通通的人们,无端遭到这样的灭门之祸,他们会得到救赎。这里每个遇难者和家庭的档案都记载在册,Maya的母亲是德国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祖父母还有她母亲的几个哥哥都遇害了,当时只是把她妈妈送到了以色列而幸免于难。为什么Maya痛恨这个城市?我们猜想一方面她不喜欢大城市的喧嚣,不喜欢这里压抑的宗教气氛吧(也正是宗教冲突使这座城市数次遭到血洗、焚毁);另一方面这座城市记载了这么沉重的历史,还有她祖母家的苦难历程。
上图下,纪念馆出来对面的景色,开阔舒缓,这里让我们在沉重之后呼出胸中的闷气
耶路撒冷的气候和沙漠里面完全不同,这里天气凉爽,到晚上的时候我们一起再次去老城区游玩,竟然感觉自己穿少了,冷到不行,最后只好买了一件披巾披上才得以继续逛下去。说来我们几个也够胆大,来了一次夜游老城萨莫耶。从雅法门进去,穿过古老的几年来的小巷,走在被磨得异常光滑的石板路上,听着从林林总总的纪念品店铺探出头的精明小贩说着“China”、“你好”,感受着这浓郁的老城文化;不知不觉跟着一群美国游客又来到了哭墙,白天看过了,晚上再欣赏一下哭墙的夜色也好,昏黄的灯光照印下,仍然有不少人在这里祈祷,仰头看看这四面被蓝白色带有六角大卫星国旗包围的小广场,仿佛回到了古代的犹太国,我开玩笑说加入大卫王穿越到现在,看到他的旗子插满圣殿山会作何感想呢?我们从哭墙对面的正门走出来,沿着古老的城墙一路走一路看,还迷路问了好几次当地人(都非常友好,热情地为我们指路,一扫我们之前的惴惴不安);一路绕到锡安门,然后再回到雅法门,由此原路返回居住的青年旅社。
三、生活与其他活动
我们居住在学院提供的一套叫做Zugia(双人房)的公寓中,生活设施非常齐全,锅碗瓢盆、电器、煤气灶、调料、无线网络、被褥等等都为我们准备好了。安顿好以后我们就开始了一个月的短期留学生活,在这里体会和学习以色列的方方面面。
我们住的公寓外景
豪华的学生宿舍:每位学生一个单间,楼上楼下,楼下卫生间、厨房、工作台、客厅;楼上卧室和阳台。在留学生大志宿舍聚餐(感谢你们!)
在这里一个月的时间内,学院总共为我们组织了三、四次聚餐,大多是一起上课的学生们一起各自带一些食品大家聚在一起边吃边聊。其余的时间由个别几个同学邀请我们去他们的宿舍吃晚饭,这边对中午饭不重视香榧怎么吃,学生老师大多带一点食物或水果随便吃吃,晚饭才是真正的正餐。
学院组织的烧烤晚会
最后在我们离开的前一个星期,我们为大家做了一次中国晚餐,虽说大家都不太会做饭,调料也不很齐全,但是还是为努力为大家端出来具有浓郁中国风味的饭菜:西红柿炒鸡蛋、饺子、茄子、炒土豆丝等。学生们对中国也有浓郁的兴趣,问了我们很多有关中国的问题,交流轻松而热烈前官礼遇。
因为地处偏僻沙漠之中,很少有大城市的喧嚣,学生会会组织各种活动,如远足、到各大城市玩、音乐会、各种运动如篮球赛、乒乓球赛、排球比赛和游泳等等。我们很幸运的参加了多次这样的活动,感觉到这边的学生在放松的时候玩的很high,完全不拘束,跳舞、喝酒、运动也是拿得起放得下,同时还要在学业和研究方面互相竞争、一拼高下。
沙漠中的花
在闲暇的时候,我们经常去学生pub里面玩斗春归,这里通常只在周二和周五晚上开放,是学生社交的主要场所,大家可以来这里聊天、喝酒、互相交流;也可以打乒乓、台球、桌上足球、看电视、打电子游戏等等。
学校的Student Pub
总之,这里的学生们真是应了那句话:学就学个扎实、玩就玩个痛快,可谓是劳逸结合、有张有弛。我们在这里其实也是一次真正的放松,在放松状态下的一种体验、观察、研究和学习。
四、安全和种族冲突问题
在没来以色列之前,因为巴以冲突、犹太人种族问题,自己多少对在这里的安全问题有所担心,老师、家人也在不停地叮嘱。因为去年在巴以爆发冲突时白英倩老师就在以色列参加中以学术交流促进协会组织的学术学习,她告诉我们根本就不用担心,其实很安全的,所以我们三个也就安下心来。
但从各方面的小细节我还是发现以色列人对安全的重视,首先遭遇的就是传说中最严格的安检,以航要求提前4小时到机场,我们到的有点晚,结果发现有专人在等我们,各种盘问后让我们赶紧到候机厅,到了那里又有专人领着我们七拐八拐的到了一个底下的小房子里,有8、9个操熟练普通话的安检人员让我们挨个打开行李检查,有的还要脱掉鞋子,工作人员很认真的拿出每一件可疑物品用特殊仪器挨个检查,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们终于结束安检上了飞机。
遭遇史上最严安检,包全被打开了!
刚上飞机,我们就发现很多各种戴各种圆顶小帽的犹太教徒,还有一些身穿黑色传统教服、两鬓垂下两绺头发的超级正统派人士。好奇怪之前怎么没有发现他们,难道这些人一上飞机就换衣服了吗?后来才明白他们害怕遭到敌对阿拉伯人的打击迫害,只有真正到了以色列才能安全宣称自己是犹太人了。航班的飞行时间大约是9个多小时,据说实际并没有这么远,主要是需要绕一大圈避开阿拉伯敌对国家。到达以色列后出关时又是一系列盘问:什么项目、待多久、到哪里.......火烛鬼,幸好我们三个都没有什么大问题顺利走出了本古里安机场。

然后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安检,我们到特拉维夫、埃拉特、贝尔谢巴等城市,坐火车进商场都会有安检,看护照、开包检查等等也很严格。而且大街上商场中到处都有身背真枪的士兵满街跑,据说他们随时都能够投入战斗。据这里的中国留学生说,他们待了5、6年也没什么问题,其实并不危险。
关于种族问题,我是来到以色列才发现他们这里有这么多的阿拉伯人的,而且在我们上课的课堂上就有一位女生,大家其实是很友善的,没看出什么大的冲突。也许在学院这种环境下,大家都比较文明吧。

去耶路撒冷的时候更是让我惊讶,因为历史的原因,这里生活着很多阿拉伯人,虽然不时也有冲突。但我们观察到的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互不干涉,表面上的和平共处。在死海旅行的时候甚至看到很多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白色牌照与以色列人的黄色牌照车共同行驶在特定的一条高速公路上。在死海游玩的时候也发现混有很多阿拉伯人,表面看来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这也足够令我们惊讶了,之前感觉肯定双方势如水火互不相让的才对,也许民族和民族与人和人的相处都是一样,冲突不可避免,但生活还要继续。

五、军人
来到这里被背着真枪实弹满大街跑的士兵惊着了,哪里都是年轻的兵哥兵妹,看着很悠闲,还有谈恋爱的逛街的。以色列兵役制度仅限于犹太族和德鲁士族,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可志愿服役,犹太族的超正统派宗教人士不需要服兵役,他们也不用从事任何劳动,还有国家补贴,生育率还很高,所以很多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是自己纳税在养这些人。六、远足和活动来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的第一周就听说学生会在组织一年一度的旅游活动,三天的活动,去以色列最南端的埃拉特玩,包括两次Hiking(远足)、红海上乘坐游轮、烧烤、参观基布兹(以色列的社会主义特色社区)等。据留学生王莹说这个机会很好安妮·博林 ,我们很幸运,价格虽然比别人高,但也很值了。所以我们抢在最后关头购买保险、报名、交钱。第二天早上5点多就出发,先在一处古河床岸边的制高点观看了日出和壮观的古河床。然后在一个基布兹早餐短期休息后,我们来到Hiking的开始的地点,这时已差不多9点了。远足负责人很不放心,和我们三个中国人再三确认是否真要参加,因为这次远足有20多公里,很辛苦,怕我们出问题。在得到我们肯定答复后,大家抹防晒霜、戴防晒帽,背着食物和每人三升的水之后开始行进,刚开始是下山不觉的怎么累丛林赤子心,到一半的路程开始上山,各种险峻的山路,爬上爬下,开始觉得力气不足了,双脸通红、心跳加剧、腿发软。幸好小时候整天跟男孩子一样上山下河的玩,这个时候还不算很给中国人丢脸,坚持着走到了最后(期间还和几个负责人一起给一个差点坚持不下来的墨西哥学生撑伞、分享水、陪着他慢慢走),最后终于到了终点爬上开着空调的大巴,脑海里浮现出的感觉是:“累的像狗,就差吐舌头了”。
后来通过以色列复国主义研究和在远足过程中与大家的聊天才知道以色列人非常喜欢hiking以及体力劳动,犹太人因为之前在基督教国家大多被禁止从事土地劳作,而只能经商或者从事一些技术劳动,所以他们在建国后深受亲近自然崇尚劳动的思想,大家都喜欢四处远足。国家还专门有机构制作路线图、标记线路等。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国人学习,垃圾要“从基布兹到基布兹”,即从哪里带来带到哪里去,一路上负责人Amber还在四处捡别人丢掉的垃圾,装到自己包里,所以我们一路走来的路线都干干净净,一点垃圾也没有。
从山顶下来就是埃拉特这个以色列最南端位于红海边上的旅游城市了,我们一共在这里玩了三天,这座城市和约旦、埃及交界,据说远处还能看到沙特。在一个青年旅舍,我和尹丹同另外两个美国女生住在一起,这里天气很热还很干燥,洗完的衣服一会就干了。我们两个晚上都在海滩边的市场上闲逛吃饭,精明的小摊贩,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第二天是海上油轮一日游,别的学生都很兴奋,尤其那个和我们住在一起的美国美女,早早就脱掉外衣穿上比基尼秀自己的好身材了,其他女生也很放得开,泳衣基本都是三点,看得我们目瞪口呆,暗暗羞愧于自己遮住肚子遮住半截腿的保守泳衣了。海上天气很好,太阳很好,也不是很热,微微的海风吹着,船在碧蓝的海上徐徐前行,心情不禁大好!这些人还一点都不怕晒,那么毒的太阳一直就在船头的烈日下暴晒。我们几个中国人就躲在阴凉里看着欣赏着,试图融入这一切,但又感觉还是文化有差异。这些人都是博士硕士博士后的,但一到玩的时候真是不含糊,音乐、美酒、跳舞;比基尼美女;跳到海里游泳;大家中午都躺在一起睡觉,真是开眼了!下海游泳吓得要死,穿着救生衣还抓着救生圈不放,我好爱惜生命,哈哈!热情的船长说所有中国人来了都来找我哦!青年旅舍门口埃拉特 船头取景著名古迹马萨达和死海一日游 去耶路撒冷的第二天我们自己报名跟了一个小团到耶路撒冷东面的马萨达和死海玩,团队成员都是外国人,有美国人、加拿大人、中国人、德国人......导游兼司机贴了一张纸在车顶上,我看到他写的自己是导游、作家......真是个多面手尤皙,各种身份融于一体。一路上讲各种东西,死海古卷、传说故事等等,英语极好,非常有趣。 我们要直下海拔800米的高度,经过许多阿拉伯人定居点,还有一条阿拉伯人以色列人共享的公路,沿着死海岸边一路来到马萨达。之前没听说过这处古迹,路上听导游大概讲了一下:马萨达以色列古代犹太国的象征,犹太人的圣地,联合国世界遗产之一。耶路撒冷第二圣殿时期( 公 元 前536年—公元70年),犹太人反抗罗马人侵略的最后战役就发生在马萨达。近千名犹太男女占领了死海附近的马萨达希律王山顶宫殿并构筑防御工事。他们在这里坚守了3年,最后900多名马萨达居民集体自杀,并烧毁宫殿和房屋。今天,马萨达古城仍然是每年犹太成年礼仪和新军誓师大典的举行之地。“永不陷落的马萨达精神”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瑰宝。2001年,马萨达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导游说耶路撒冷在海平面以上800米,死海在海平面以下400米,所以我们一路开车向下走,不时需要张大嘴巴把耳膜弄开。马萨达宫殿复原图模型后面就是死海在北宫殿死海 死海位于约旦和以色列的交界处,我们小学时学的课本上还是死海位于约旦。以色列刚建国的时候只拥有耶路撒冷的西区,东区位于约旦境内。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打败阿拉伯人老大的甜心,彻底占领了全部耶路撒冷,并把约旦人赶到了死海东面。死海是地表最低的地方,低于海平面近四百米,因此又有“地球肚脐”之称。海中所含盐分是一般海水的六倍,鱼儿无法生存,岸边也没有植物,因此有了死海这个名字。死海的密度远远大于一般海水,人跳进死海里不会下沉,反而可体验在其它海洋里无法感受到的漂游之乐。我们在这里玩了三个小时,还是不尽兴,太好玩了。太阳还是很毒辣,但是水里很凉快,据说世界各地的皮肤病患者来这里治病。背后的死海氤氲之气,感觉像一块巨大的不平整的玻璃一直害怕咸水蚀眼不敢放开在里面漂浮,最后要走了终于勇敢漂了一
学校对面的国家公园与留学生大志和江三hiking了两次才进去这个正对着学校的峡谷公园。这里风景不错,沙漠里的绿洲:一个月的交流学习很快过去了,对犹太人和以色列这个国家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体会,敬佩于犹太这个民族的顽强不屈的劳动和奋斗精神、对犹太传统和文化的崇尚和完整保留、以色列建国的艰辛和不易,在阿拉伯敌对国家攻击和排挤下顽强不屈地生存而且生存的很多好,六日战争的胜利和战士们的视死如归,以及对沙漠的治理和农业的发展。希望将来能更多地对犹太和以色列进行研究和学习,关注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促进中以关系的发展,促进我们对以色列先进技术的学习,努力翻译更多有关以色列的文章,对我们国家学习和借鉴以色列的农业和高科技,促进贸易能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