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户为营 清溪河畔(朱文光82岁)十七-工程服务网
他们停了两年时间没有种甘蔗,国家就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农村实行以户为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生产队不再实行统种统收统一分配。农民以户为营,在自己一家人所承包的责任地里单独操作,搞生产。所收获的除去公粮和集体提留以外,全是自己一家人的。这样群众的利益更直接,积极性空前高涨。彻底改变了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大发展,社员收益大增,农民欢欣鼓舞。
有亮一家五口人,承包了五分责任制土地,旱地四亩多,水田不到一亩。他和她在集体种植时,做活路都是不耍奸的人,现在单独耕作,也和过去一样的努力劳动。只是出工收工很自由,又不像过去那样劳动要抢进度,做的活粗制滥糙。现在更会精耕细作,这样劳动要艰苦一些,收效当然高得多。所以人家称赞有亮的生产。禾苗总是绿油油的,收割时总时黄橙橙的。自己也认为,好像是比别人的好,还要高出一节。
他和其他社员一样,辛苦了几年,家里收获的粮食没有倘多家具装着存放,都在积极地添置装粮食的家具。有亮就用泥砖在屋角里,砌成装储粮食的仓库,这样既方便,又牢靠,还减少了不少的鼠耗。
虽然大增产,但是粗细矛盾,更为突出。因为水稻田本身比旱地少,它怎么会比得赢旱地所产的精粮呢。责任制开始就随着开始推广水稻杂交良种唐僧泡妞二人转。水稻产量也增加了一倍,社员生活就有了很大改善,但始终赶不上田多的生产队。
农业生产上的突出特点是,土比田投劳多,亏劳力,土比田投资大,亏人民币,因此,田比土经济效益高。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生产力。上级号召大搞土变田。这是农业上发展生产和解决粗细粮矛盾,以及解放劳动力的有利措施。也进一步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把一些平坦的土地,改变成水田,这样改成的田,既能种水稻,小春同样又能种旱粮,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积。
廖家坝生产队,田少土多,旱地平坦,又在清溪河畔,水利资源充足。并且社会发展了,机械,电力和油料都比过去充足一些,为他们大搞土变田创造了有利而充分的条件玉堂娇。
对此,社员的接收能力较其他生产队的人强。队长廖伯明召开社员大会,传达贯彻土变田会议精神,大家听了,知道土改田这一措施是上级关心农民,提高生产力的有利保证,都增先恐后的响应。社员的热潮劲头比开辟清溪河边的劲还要大得多。
大队党支部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王支书和副支书、大队常主任等带领两委的干部,深入到廖家坝生产队,帮助各户社员搞规划;协助指挥改田技术;帮助组织购买柴油机;帮助协调建设提水站;还有与乡政府农机站协调柴油供应等,做了好长一段时间的工作。
清溪河畔,廖家坝生产队发动社员土改田,轰轰烈烈地大战了两个月,全队改了八十多亩水田,加上原来的水稻田在内就是一百多亩,这样人均就有六分地水稻田。人均可收到黄谷七百多斤,这样他们的社员,就不愁没有大米吃了。彻底改善了生活质量,并且是永远的顿顿吃大米饭。
秋收后至种小春作物时,农民有两个来月的空闲时间,并且秋后,常下绵绵雨,泥土湿润,有利于做田塍子。况且土地里的红薯已开始成熟,做田塍子时损失的少数红薯,也可以吃。所以这段时间的劳力、时节和作物都避过了农忙季节,是大搞土改田的有利时节。
把塍子做好以后,已是收割红薯等晚熟作物的最佳时节。晚熟作物收割以后,努力把土里的泥土,从高处往低挑运,取高填低,汇整成田。完成时已是立冬季节,又正是小春作物的最佳播种时期。这样田改成了,土地上也没有担搁生产,只是全体社员老少一齐出动,起早摸黑辛苦了两三个月。欧有亮一家五人,把承包的旱地改了两亩多的田。
队长领导社员把土改田工作结束以后,他在社员大会上说:“我们虽然老少一齐出动,辛苦了两三个月,但是解决了我们生产队长期以来粗细矛盾突出的问题,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有亮和炳琴改那几亩田,费了很大的力气,因为他们过去人少,两个劳动力,人又年轻是劳强户。现在人多,任是两个劳动力就不算劳强户了,加上他们两个人,已近天命之年,劳动能力也有一些减弱。所以把那几亩田改成,还着实吃力的辛苦。大女儿伶俐虽已长成人,但是年龄不大,父母痛爱,生怕累着了她的身体,他们只能让她在家里煮饭和做家务。她和他起早摸黑,一路来一路去,在那土改田的工地上努力战斗。
过去在生产队集体劳动,人多,出工一窝蜂,偷工窝工现象突出,有出工等人的,有中间站着歇气的崔漫莉,结果劳动工分都差不多。现在自家人做自家的,既不等人,又不歇气,还消灭了偷工的。他们两个人,齐心协力,一干就是整半天,中午女儿在家里把饭煮好了,喊他们,才回家。所以他对她说:
“责任制以后,一个人干一天活,要顶在生产队集体时几个人干一天的活。”她满怀信心的答应他说:
“现在人的潜在气力已经挖得差不多了,还消灭了在集体时粗制滥糙的坏习惯。”
队长悄悄地检查改田情况,听见他们俩口儿,边做活边在对话,说感想,便插话说:
“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嘛。”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有亮和炳琴,已五十开外的人,虽然劳动能力有所减弱,但也不落于人后,干劲仍然十足,由于他们长期刻苦,炼就一身耐力,好多年青人也赶不上。
他们在责任地里,施展庄稼人的才干,身手不凡。因为他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村人,不但对农业无一不通,无一不晓,而且吃苦耐劳,早已习以为常。种粮食,种蔬菜,以及各种经济作物等技术,都是精熟的。在他们的承包地里无一不有,并且努力精耕细作,质量总比人家的好,以求多的收益。
实行责任制以后,生产大发展,粮食收入成倍增加,经济收入也提高了。也可以正大光明的在粮食市场去卖粮食,万俭省和千俭省,早已发挥了他们好像是本能的作用。他们现在攒积的钱,可以用一句肯定的话说:好多人是赶不上他们的。
实行责任制以后,欧有亮和陈大姐两人商量,他向她提出:“父母年岁已高,一定做不了承包地,就算我们去帮他做,单管理和做家务也成困难,我们也不放心,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我们不如叫他们把责任地退还集体或者转包给他人。把两个老人接来和我们一起居住,一起生活,我们也尽一份儿孙的孝心。”
她听了他说的话,深感有亮的一片孝心,不好马上答应,停了一会儿,她才微微点头,开心地笑着说:“要得”。
老人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很不满意,怕与女婿、女儿和外孙子女一起过不惯生活,更怕时间长了,老来受气。陈大娘问陈大爷:“我们肯去不去呢,应该有个主意才是啊。”
陈大爷想了半天,才说:“按过去的说法,肯跟讨口的儿,不肯跟当官的女。”陈大爷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太深才会说出那样的话。
陈大娘听了也想了很久,才不自在的说:“可是我们命苦没有儿子呀,有什么办法。”
两人说来说去,也打不定主意,但是有一条心病,始终缠绕着他们,就是老来无依无靠,他们也想:虽说国家有五保政策,但是我们有女儿一家人呢,要说我们不去,人家又不笑话她们吗?陈大爷个人也在想:刚才听她说的话,还有去的思想。于是陈大爷便改口说道:
“共产党不是主张男女平等吗!生男生女都一样。”
那知陈大娘听了陈大爷的话,却不顺着他的话说,便说出犹豫的话来,她不以为然的说:
“说是这么说,谁知二天又会怎么样呢?”始终是怕老来受气。
她和他到父母家里去了好几次,苦口婆心的劝慰,老人家才免强同意,陈大爷点头说:“不辜负你们的一片苦心和孝心,来与你们居住一些时候罢。”这句话明明是担心的话,但是在有亮听来心里在说:“管他的呢,只要同意了去,就好办了。”
老人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的,他们住了一段时间,生活就习惯了。陈大爷趁女婿做工出去了,家里无人,悄悄的对陈大娘笑着说:“有亮这个人还是可以呀!”陈大娘也笑着说:“连外孙子,外孙女都不错,挺孝顺的。”两人都会心的笑了,并且笑得很开心。
有亮和炳琴不管是出工做活路回家,还是赶场上街卖了东西回家,都要亲亲的喊一声“爹爹、妈妈。”外孙子、外孙女放学回家,都要小嘴儿甜甜的喊一声“家公、家婆,我回来了。”老人家听了,非常高兴,总是眉开眼笑。
陈大娘人老,嘴巴也非常甜蜜,她听了外孙子、外孙女的喊声,也要随声答应:“我的外孙儿真乖,你们放学了呀。”
老人家也帮助女婿家里做一些家务,陈尊佑帮助养一些家庭副业和帮助煮中午饭,使儿女在这方面少操些心。在这样温馨的环境下,两个老人有什么不习惯的呢,渐渐的消除了顾虑。
实行了以家庭为营的生产责任制不几年,消除了农民几千年来存在的一年两个荒月的问题和烦恼,农民彻底解决了温饱。农村人不愁没有粮,也消灭了过去农民节约粮食卖了变成现钱,要去买煤炭烧,才煮得好饭吃,这个肩挑背磨的烦恼。所以农民高度的,并且非常高兴地总结说:
“农村实行以家庭为营的生产责任制是解决温饱问题的灵丹妙药。”
现在家里粮食多了,但是有亮和炳琴,他们“万俭省、千俭省”的光荣传统,还在继续发挥作用。所以他们家里堆积的粮食,比其他社员家里的多。他和她两人也在想,也在商量,讨论改善生活的问题。
一天晚上,吃了晚饭,他们安排老小都睡觉去了,有亮神秘兮兮的对她说:“再坐一会儿。”炳琴不知道有什么事,他们在吃饭那桌橙上坐起,有亮对她说:
“我们年龄已过了半百,两个女儿已长大成人,只有小儿子还在读书,已经十多岁了,更主要的是老人。如果再像过去那样吃清的,淡的,老人小孩怎么过呢。我们原说请老人来享福,再那样过,不是虐待老人家吗?”他说的话虽然不大通顺,但是很动听。
炳琴听了他这样一番出自肺腑的话,心里想到:他真是善良的人,还那样细心的考虑到了她的父母,心里非常高兴,于是便点头向她笑着说道:
“现在粮食有了,是该改善一下生活。”因此,他们商量决定,改过去吃清的、淡的,现在吃干的,把生活彻底改善一下。
虽然他们这样决定了改善生活,但是他们是“万俭省”、“千俭省”,勤俭节约的传统不会丢,并且还要把它发扬光大。因为,他们节约俭省早已习以为常,所以顿顿要吃白米干饭还是不行,他要限制。家里虽然大米很多,但一天只能吃两干一稀,并且顿顿要加粗粮。下半年早中饭是红薯干饭,面上的白米饭,有亮叫她要给一个老人盛一碗,他自己拌和少许饭或吃下面的净红薯。他对她说:
“晚上吃了饭,是睡瞌睡,吃红薯稀饭就满可以了。”她也点头表示赞同。她想他的思想也解放了不少。她又想到:他对我的父母这样好,这样孝敬,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因此,他百般地顺从他和尊敬他,彼此也更加恩爱。
时间长了,老人又不忍心女婿和儿女的那种作法,认为实在过意不去日向枣,所以女儿或孙女把饭煮好以后,老人趁人不注意坎迪斯帕克,便把面上的白饭和下面的红薯拌和转,大家吃一样的。上半年吃玉米渣干饭和麦粑稀饭,也间着吃一些其他的粗粮。
他们家里的大米有的是,为什么还要吃粗杂粮呢?因为市场始终是大米出手快,价格高,过去如此伊苏战记,现在如此,将来还会如此,这样才便宜攒积钱。在有亮眼里,钱才是最宝贵的东西。
有亮年龄渐渐开始向老年迈进,他怕他们的光荣传统儿女学不到一样,他常常对他们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毛主席还号召我们深挖洞,广积粮呢,说明一个人一定要勤劳、俭省。”他想了一想又说:“解放时期汇市通,解放军就向我们宣传‘先苦后甜’嘛。”子女们听了,说不来道理,只好点头微笑。
有亮的岳父陈大爷,虽然年事已高,他也是穷苦人出身,是闲不惯的,一心想提着锄头,慢慢地在自留地里去做些轻微活路,像锄杂草什么的,女婿、女儿又不让他去做,让他在家里休息,并向他们两个老人,警告似的说:
“我们是请你来休息的,不是叫你们来做活路的”。
有一次他趁女婿、女儿不在家时纨绔纵横,提起锄头想在自留地里去锄杂草。那知被外孙子欧伶明看见,忙拦着他,不让他去劳动,他的小嘴儿甜甜地对老人说:“家公你不能去劳动,爸爸妈妈回来知道,会骂我的,他们不是说让你好好休息吗。”
老人无法,先是额头一皱,心里发难,然后摇摇头会心的一笑,用一只粗大满是老茧的手,在外孙子头上轻轻地拍了一下,表示对他的称赞和痛爱。心里在想:我这个女婿能顶上一个儿子,对我们是再好不过了。
老人实在耍得无聊,他还是会想办法,他便拿篾刀在竹林里,把竹子砍回来,先花成篾条朽木充栋梁,编一些小马儿、小狗儿和小雄鸡,给外孙子女们玩耍。在他们玩得开心以后,他便编制一些提篼,挽一些刷把和箩筐等大大小小的都有,除让家里自用以外,挑一些到街上去卖,还可以收入一些微薄的现金。这样他既混了手脚,又消磨了时光。他卖了那些竹器的钱,也要交给女儿、女婿。他们说:“你老人家搁着用罢。”他笑着答应“我有吃有穿,搁来有什么用。”
本来他编竹器,有亮是不同意的。有亮看见时,先对炳琴说:“你喊爹爹编完了这一点,二天不要再编了。”炳琴听了,两眼乜斜着望着有亮看了一会儿,才笑道:“让他老人家编吧,他混到手脚,恐怕还更愉快呢。”有亮认为她说的这个话,有点道理,才没有阻挡。
有亮家里的生活虽然还不如人家开得旺,他也知道。他认为:我家里虽然是粗细搭配吃的,但总比过去吃干了许多,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生活了。他又想起了他的出身。
我火娃子天伦儿,过去是孤儿,有了心爱的,时时关心我的老婆,有儿有女,特别是还有了老人,全家一共七个人,有说的,有笑的,有吃的,有穿的,好热闹啊。他只要心情舒畅,就会想起这些来。深感自豪。
他又想到了生活,人家还说我的生活开得不好,但是比过去已是天壤之别了,比责任制前好了几倍。万万没有想到,我火娃子还有今天这样的福气,他越想越高兴,越感到满足。
他的思想也解放了许多,对粮食没有像过去那样管得严了。家里喂猪多数是岳母娘陈大妈在做,她老人家喂猪要放手一些。虽说喂的时间比较长,一对猪喂了三年多,始终把它喂肥出了槽。请人抬去卖了,要开工钱,还要请人吃饭,有亮是很会算计的人,他是不会那样干的。他和炳琴两人慢慢地吆在食品公司去卖。一对猪过磅共二百七十一斤美影社,刚好上号,比不上人家二百多斤一个,三百多斤一个的,但是他很得意。他对炳琴说:
“我们这一辈子也算第一次卖肥猪了。”炳琴也笑眯眯地说:“看你那个高兴劲儿。”
廖大妈看见他们卖了肥猪回来,还在坝子里头,她老人家就笑嘻嘻地说:“欧大哥,你们的运气来了,卖了大肥猪了。”有亮听了,也笑着答应:
“还不是我们妈妈的运气好,这对猪喂肥,多亏了她老人家的辛苦。”说了,大家又笑,笑得非常开心,非常满足。
虽说粮食吃不完,生活大提高,有亮却仍然和过去一样,一如既往地勤俭节约,仍然是一个积一个,他的“万俭省名牌”还在,继续放光芒。国家开放了市场,实行了市场经济,农民卖余粮,卖农副产品,放心大胆,不像过去那样躲躲闪闪了。因此,找钱、卖钱、积钱的门路更宽广了,也更容易。
有亮身上已经攒积了一大笔数了,这钱又放在哪里呢?他常常在想:裤裆里不行,罐罐里也不行,箱箱里太明显,如果放在身上还是要保险一些。因此,他把钱放在内衣荷包里头。荷包口周围四边,他都要亲自用线,长针短线的缝紧,生怕掉了,也生怕被人抢去。
这时公社政府已经改革,建制成了乡政府。乡政府信用社杜主任,很早就知道,欧有亮辛辛苦苦攒积的钱,几次失事,非常为他痛心,为他可惜,也非常怜悯他。过去也去对他做过工作,把钱存在国家农村信用社,他都一口否定:“没有钱。”
现在政策放宽了,人人解放了思想。杜主任又不辞艰辛曾多次对他做过不少政治思想工作,对他说:
“欧有亮你节约俭省,挣钱攒钱也非常辛苦,你要相信政府,在政府信用社存钱,既保险,又保密,还有一笔利息收入。”对他讲了许多储蓄政策,他总是摇头,说:
“使零用都不够,那有钱存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好不容易,有亮的思想有点通了,但还没有全通。他听了杜主任不少的政策宣传,认为:杜主任是国家干部,不会害人,他讲了那么多道理,还不是为我好,再说,全乡存钱的人不少,人家都没有出问题,难道问题偏偏出在我一个人身上?同时又想到:我过去辛辛苦苦挣钱攒钱,那么多,由于不相信信用社,全部失掉,实在可惜。
所以有亮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杜主任点头说:
“多的没有,我卖了肥猪又买了一对小猪,还余有一百元钱,拿来存在信用社,二天出来买化肥。”那时候的农村信用社干部下乡,把一切手续都背在办公包里头,那家要存款,那家要取款,就在田边地角办公。杜主任当面把储蓄的手续办好,双手把存折交给了他。他接过存折,掂了两下,感觉手里轻飘飘的,心里也轻飘飘的,非常不踏实。
他想我一百元现金,就换了这几张纸,心里不是滋味,于是他要试探一下杜主任说话的真假,不到半个月,他把存折拿到信用社,那天是信用社吕会计上班,吕会计看他在办公桌台的外面,东看西看的,便问他:
“你找那个?”他说:“找杜主任。”
“他不在,你有什么事?”会计问。他说:“我找他取钱。”吕会计知道他不了解情况,便笑着说:
“你把存折拿出来,我取给你也是一样的嘛。”有亮半信半疑的把存折递上去,吕会计看了折子无误,便问:
“你取多少?”有亮说:
“取五十元来买化肥。”吕会计把手续办好,有亮把钱了取走了。
有亮人老实,不多说话,心眼子比较多,他心说:“这是取钱买化肥,倒方便,如果不是说办再生产的事恐怕没有倘简单。”他又想到:这信用社认手续,不认人,杜主任不在我也取走了钱,认为杜主任说的是对的,没有错。
不久,他又想了一个刁钻的办法:他把存折拿到信用社正巧杜主任在,他说:“我取五元钱来买肉,家里‘打牙祭’。”便把存折呈上。杜主任二话没说,把手续办好,取给他五元钱。他拿着钱出了信用社办公室的门槛神秘河,悄悄好笑:“打牙祭”也可以取钱。
有亮在信用社存钱才两三个月时间,正巧碰着信用社半年一度的结算利息。杜主任又到有亮家里去,对他说:
“欧有亮,把你的存折拿出来,上这几个月的利息。”他似信非信地把存折交给杜主任,上了利息。这一下他完全信了杜主任说的话。
他想:钱存在信用社,不但保险保密,还有利息,这个利息钱,还比卖东西更划得来,又不费力。于是他笑着对炳琴说:“我们那点钱全部存在信用社去”。并把他的感想也说给她听,她答应:
“这样更好,免得搁在家里担惊受怕。”
有亮做事非常沉稳,他家里存放的钱,他认为一下把倘多钱拿去存,也不妥当。所以他分成了许多次,一次存一点,陆续存进信用社。这样他做起活来深感轻松了许多。
那时电视机在农村还没有普及,就是普及了,他也不会卖电视机看。乡政府的电影队,下乡巡回演出,一个村一个月巡回演出放一次电影。放电影在农村来说,还是很稀罕的。如果在本队放映,吃过午饭,小儿子伶明,就把板凳搬到坝子里去搁着,选好占一个位置。晚上放电影时,让外公、外婆坐近点才好看,让父母和姐姐们围着老人坐在一起,大家愉快。如果在外队放映,他们很早吃过晚饭,三个孙子女,一个打起亮壶照着,两个扶着家公、家婆和他们的妈妈一起去看电影。电影放映完了,又照着亮扶着老人慢慢的回家。有亮自告奋勇留在家里看家。回到家里小儿子,还要手舞足蹈地,摆谈一些电影上的故事来听。
廖大妈等一些婆婆们,非常羡慕陈大爷、陈大娘的生活。她们一见陈大娘都要说:“ 陈大娘,你们才好啊,你的女儿、女婿和外孙子女们那么孝敬你们。昨天晚上,你们看了电影,他(她)们扶着你们回家,好亲密好热闹啊。”
陈大娘听了廖大妈唠唠叨叨的称赞,心里感到像吃了‘冰淇凌’一样的凉爽,笑呵呵的答道:“是呀,我们两口子只喂了这样一个女儿,万万没有想到,还会过上今天这么好的天伦生活”。她回答了那样一些话,认识还没有表达完她的意思,便又补充似的说:
“我那个女婿,欧大哥的确不错,他对待我们好得很,生怕我们饿着了,冷着了。”她又在人家面前唠唠叨叨地炫耀了一番女儿和女婿的好处。
老人在变老,小人在长大。有亮感慨地对炳琴说:“真是光阴似箭,年龄不绕人啊。”炳琴也笑着打趣地说:
“你没有看见我们的头发都熬白了吗!”有亮又笑着说:“我们的儿女都差不多长大了,我们又怎么不老呢!”
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大女儿欧伶俐,年龄已过二十,出脱来像她妈妈年轻时一样漂亮。选了一个女婿名叫王建文的,眼看就要出嫁了。
一天炳琴趁伶俐不在面前时,她对有亮说:“眼看伶俐儿已快嫁人了,现在比过去好了,她不能再像我们那样结婚嘛,你是当爸爸的,说说看该怎么办。”有亮听了,想了半天,才对她说:
“给她做一床被盖,两件衣服,你去办罢。”伶俐知道这件事以后,心里在想,我的爸爸是有名的“万俭省,”他辛苦俭省一辈子,对我还这样大方。她不嫌弃东西少了,反而非常高兴,非常喜欢,更加热爱她的爸爸。就这样简单地嫁出去了大女儿。
伶俐儿出嫁时,很舍不得离开这个温馨,快乐的大家庭,更舍不得离开亲爱的父母、弟妹和外公、外婆。从此,她十天半月要和王建文一起回家来住上一两天,看望老人和弟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