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写神一一范扬人物画探索-西湖书画艺术


范扬,陕西省礼泉人。天津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文联委员、政协委员。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国国家画院首届人物画精英班。师从中国美协主席、著名人物画家刘大为先生,擅长中国人物画创作。作品曾在美、英、日、韩等国展出并被收藏。美术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八、九、十、十二届美展,全军优秀作品展,第十届全军美展,第四届、第六届全国中国工笔画大展,第五届、第六届中国体育美展,全国首届“草原情”中国画作品提名展,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十次新人新作展,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美术作品展,2009年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狂狮少帅,建党90周年天津市美展金奖。
其创作的《观海图》被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悬挂,《高原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范扬画集》、《范扬小品集》等多部画册。
人物画作品欣赏

20秋 120x210cm 创作年代 1994年

非洲妇女 50x50cm 创作年代 2016年

甘南印象之六136x68cm 创作年代 2011年

高山春在 136x68cm 创作年代 2008年

伙伴 68x68cm 创作年代 2011.5

老腔系列之二 68x68cm 2017

老腔系列之一 68x68cm 2017

柳 136x68cm 创作年代 2013年

欧洲少女 50x50cm 创作年代 2016年

乡村老艺人 136x68cm 创作年代 2013年

修女 50x50cm 创作年代 2015年

印度妇女 50x50cm 创作年代 2015年

扎西和他的孙女 67x67cm 创作年代 2016年

扎西和他的孙女局部
扎西德勒 67x67cm 创作年代 2016年

逢春图250x68150cm 创作年代 2003年

高原父子104x74cm 创作年代 2005年

弘一大师 136x68cm 创作年代 2015年

狙击手 190x220cm 2017

老英雄

齐白石 136x68cm 创作年代 2015年

秦始皇

闹春

马季 136x68cm 创作年代 2015年

事事如意136x68cm 创作年代 2018年

我心飞翔180x94cm 创作年代 2008年

五月槐花香136x68cm 创作年代 2017年

卓玛 68x68cm

放下布袋 136x68cm 创作年代 2015年

即心是佛 136x68cm 创作年代 2015年

献寿图

笑傲人生 136x68cm 创作年代 2015年

笑口常开 136x68cm 创作年代 2015年

饮中八仙图 180x97cm 创作年代 2013年

抚琴图 136x68cm 创作年代 2017年

仁者寿

品茗图
以自我语言 达人物神韵
上官爵文
翻开中国美术史,我们会发现:受谢赫“六法”论画思想的影响,人物画历来讲求“气韵生动”,强调对象神韵的传达。因而,历代杰出的画家都自觉尽心于坚实传统根基之上的艺术创新,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从而独辟出自己璀璨的人物画天地。当代著名人物画家范扬先生的创作就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年实力派人物画家的突出代表,近几年受到艺术界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
范扬先生与艺术结缘很深,从小就痴迷绘画,天资聪颖,小学五年级时,他画的《牧童》获得县少年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由此深受鼓励,决心做一位有贡献的人民艺术家。后来,他参军入伍,转业,却一直坚持绘画,兼之他受过严格正规的高等院校专业美术训练,在艺术上日进一日。尤为难得的是,现在担任天津画院重要领导职务的他,把行政工作与绘画创作一起抓,近几年既出色领导、组织了全市一系列展览、采风等活动,提升了天津地区的整体艺术水准;同时,勤画深思,潜心摸索,使自己的人物画作突飞猛进,有目共睹,愈来愈引起社会的关注。
范扬先生走的是一条经由写生提炼、 “主观”与“客体”为一的踏实稳健、不断推进的人物画创作之路。他努力探索中国人物画的奥理,一方面,他注重继承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精心临摹了周昉《簪花仕女图》、梁楷《泼墨仙人图》、任伯年《群仙祝寿图》等许多古代名画,深入领悟意象神韵之所在,揣摩人物精神之所由来,历练技法,含英咀华;并潜心感会一千多年来中国人物画的写意传统。另一方面,受恩师刘大为先生影响,他视写生为重要的创作环节,注重高质量的写生,将自己的临摹心得与写生体验相结合。难得的是,他写生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体现出可贵的艺术挚诚和超常意志,显示了精湛的写生技巧。他抽出时间走入自然,走进人群,把众多一瞬间打动了自己的人物、场景、情感留下来,在车站、途中、甚至排队买饭的时侯他都要画上几笔,积累了数以千计的写生稿。这些画稿可谓独具匠心,化形入神,面对着人物对象他有不同的身份,有旁观者、倾诉者、批判者或歌颂者,下笔时往往和他们融为一体。通常,他直接切入最深打动人们心灵的某一个细节,某一个动作,某一个场景,某一个人物,抓住其最主要的特征和本质,不是简单地套用素描造型;而是巧妙提炼,合理变形,基于对客观对象的敏锐洞察,讲究用笔的“稳、准、狠”,下笔即造型,造型必取势,气贯笔端,笔笔相接,最终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使一个个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鉴于“画者,文之极”的道理,范扬先生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岳小军,严格修为,在当今喧闹浮华的社会环境里避开浅浮之风全娱天王,常葆内心的平静朴实,故尔能够博闻强记,读书涉猎的门类很广,不但囊括中外古今之美术史、画学理论等专业书籍,还常诵文学、古典诗词、哲学、美学、解剖学、人类学、文化学等书,扩充修养。其中,他对古今画论最为用功,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思想中的“立象尽意”,佛家确立的“无念为宗”,兵家思想中的“虚虚实实”----被他化用于创作中。对于从南齐谢赫“六法论”与构图,到唐朝张彦远的论立意;从五代的荆浩、宋代郭熙的论构图,到明朝唐志契、清代石涛的论布白等形成的一套绘画理论体系,他深入领会,掌握了精髓,从而既奠定了其绘画的理论基础,又使他形成了独到的人物画从艺理念,也增强了其艺术创新力。
不容否认,构图重复、因袭模仿、难以出新已经成为当今人物画界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范扬先生积极探索,以自己特有的绘画语言,逐步走出一条特色新路。他认为画家如果只靠一套熟悉的笔墨语言和程式化的技巧是不能创造性地表现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的,必须使笔墨当随时代,笔墨服务于形象,创造自我的笔墨语言。于是,范扬先生特意追求儒家的中和之美,致力于其人物画形式美感的深入开掘与文化内美的蕴藉,在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性努力:正确处理笔墨与造型之间的关系而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以诗词入画,把山水画或花鸟画与人物画相结合藤木一真,以文化象征物入画,运用得巧妙,取得成功,总起来使其画在理念创新、题材挖掘、笔墨运用、技法探索、形象刻画、意境塑造等多方面都堪称出类拔萃。
范扬先生兼擅工笔与写意,认为相同的材料属性和相同的理论基础规定了工笔画和写意画都具有写意性,认识到:工笔画是就写实而言的,写实传统重在描绘客观之真顶渲网, 而失于拘谨直白;写意则重于主观感受的真切,而失于形似,不解决这一难题,就难于开拓新的境界。对此,范扬先生经努力探索,实现了写意笔墨与准确造型的融合统一,两全其美。从技法上,他继承了近现代水墨人物画取材立意的传统优势,经由坚实的素描、速写功夫和工笔画精湛造诣所掌握了较强的人物造型能力,又取法于传统文人写意画的笔墨韵味与抒情功能,在勾勒、皴染之外,复运用泼墨、没骨和破墨,适量汲取西方水墨肌理的特殊效果,一定程度上为写实造型注入写意精神和笔墨美感,提高了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如其代表作《正月正》:人物造型写实精致,脸庞比例、体型结构准确到位,而人物的衣帽及其上部的大红灯笼则以放笔挥洒的泼墨、晕染的方式写意而成,生动表达了一位农村老汉迎来丰收年的喜悦心情。这表明作者善于在把握大的形似之前提下,注重人物动感和神情的表现,能够揭示出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乃至性格心理特征。
范扬先生追求的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生活化,唯一的听众课文绘画早已成为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一直澄怀观道,诗情画意居心,实践着“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字幕)之理尊主恕罪,故注重文养诗趣。平素对古典诗词兴趣浓厚的他,常把画当作诗来揣摩,这使之善于以诗词入画,使其画充盈着诗情画意,也增强了写意性。创作时,他往往以唐诗宋词的意境营造方式来进行其人物画的立意布局。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效法诗人锤炼语言的规律,力求绘画语言之隽秀、蕴藉、含蓄、深美,讲究意在言外。《抚琴图》可视为他把诗意的表达建立在绘画性表现基础之上的代表作:内在意义上,把古人弹琴长啸的高雅情景置于“月明风清竹林下”的诗意背景氛围中;外在意义上,他借用隽永的诗句题跋于画幅,与画面意境搭配得当,互为表里。静观此画,审美的意味有诗有曲,如歌如诉。
范扬先生的人物画创作都趋向于生命主旨的凸显,表达了一种充实的人生憧憬和精神理想。由于他兴趣广泛,对于山水、花鸟和人物无所不能,在国画的三大题材之间实现打通。创作时,他把人物、山水与花鸟在立题、题材、意境营造以及技法之间进行恰当好处的结合,融为一体。观其精品《金秋时节》:将花鸟画与人物画相融合,立意新颖,将美丽清纯的少女意象纳入生机蓬勃的葵花丛中,有力凸显了少女的青春活力,以物衬人,人以物显,此画可视为作者对生命、对自然的无声讴歌,寄寓遥深长安督武司。再观其佳作《红云》:将山水画与人物画融合,画中的两位喇嘛意象被置入崇山峻岭、云深寺高的山水意境之中,兼之那一瞬回眸的表情里带有着自信、坚毅,更凸显出他们对生存环境的坦然和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范扬先生曾撰文指出:“中国画艺术语言是在中国美学、哲学、伦理学及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先秦诸子’思想家们的‘百家争鸣’ 阐述的是由‘艺’进乎其道,构成了中国画发展的理论基础。他们都是围绕着‘意境’而着眼,从全象看一点又从一点回到全局,始终贯穿着‘气韵’的内在核心。”(此句甚有卓见,打字幕)由此,柴鸥他致力于以画显道,技进乎道,注重对人物形象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的文化关照,尽心于对寻常景致之内在美的文化思考和精神性表现,将日常平凡中的绘画素材点化成富有形式美感、文化况味的神奇意象,往往契合着一种艺术哲学的旨归。更有研究价值的是,他善于以文化象征物(或者说文化载体)入画。纵观其画作,他大多以图腾意义或文化意味的图案、纹饰入画作为人物的背景,以近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衬托或对照人物的神韵、心理,也由此加深了作品的内涵,给人以文化启迪。在其代表作《中国结》里,我们看到:雕龙的柱子和麒麟石像安置在外籍参观者经过之处,令他们惊叹,又与整体的意境和谐搭配,可视为中华泱泱大国气派的艺术体现。在其精品《东方神韵》中,我们看到带有青铜纹饰的瓦当被放大比例地置于亭亭玉立的美女身后,以古典高雅特质的融入,化消了美女形象的单调轻浮之气,使她既有典雅气质,又有现代美感,作品气局由此拓大,境界得以高升。
难能可贵,范扬先生有着活跃的艺术思想,独到的从艺理念,扎实的笔墨功底,更有着养以学问的苦修历程,因此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艺术语言系统,富有创意地表达出画中人物的神韵老酒川菜坊。他笔耕不李宫俊的诗辍,一直以沉潜的心态不断提升自我,学养积淀弥厚,人生感悟愈深,笔墨造境日益精熟,因而其人物画得到艺术界许多知名人士的好评和群众的喜爱。他不断在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感动的题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所学所能去力求达到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完美统一的人物画高妙境界。我们有理由坚信:一直谦逊进取的他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大的艺术收获!

面对艺术的危机与发展
梁生智
关于中国画的危机与发展的争论一直存在着,但是,中国画的发展从来就没有因为理论家们所担心的“危机”而停止发展,也没有因为理论家们所乐道的“发展”而出现飞跃。它只是在一代一代艺术家不停的创作中,经风经雨,春花秋实,在一大批平庸的创作者和平庸的作品中,在理论家们喋喋不休的争论中,不断出现几个能引起惊世瞩目的大家和大作。
所以,艺术的问题从来就不是靠理论能解决的七星彩明月珰,而是要靠创作者自身对艺术的领悟和不断地自我探索,同时,需要考验的是一个创作者对万事万物本质的艺术认识和表现,尤其是对现时生活的认知和表现。
其实,发展与危机并没有什么矛盾,而是同一本质的二个方面,可以说,任何事情,包括艺术本身都是在危机中发展,在发展中重现新的危机。关键是如何面对发展,如何应对危机。
对于任何有了一定基础的艺术创作者来说,最困惑的,也是最大的危机就是只能停留在某种状态下重复不前!
对于中国画来说,笔墨和技法是可以重复的,不能重复的是通过笔墨和技法所要表现的内容和精神,一个总在重复自己的只能算是“匠”,不能算是家,不论这种重复是形式的还是内容的,“家”与“匠”的区别就在于,大家总是可以用同样的手法表现出不同的事物和给人不同的艺术享受,而小匠只能是用同样的手法复制相同的事物和表达相同的想法。大家总是在把重复当成危机,去寻求突破,去探究更大的可能。小匠却是把重复当成资本,只求安稳,满足于已有。
在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中,技法其实早已不是问题,在现代教育方法和传播手段发达的今天,掌握技法更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运用这些技法表现什么,如何能表现得更有价值,如何能在现时生活中运用传统手法,将现时生活与传统艺术神韵有机结合却不是容易的,也是困惑所有现时状态下艺术家的问题。
范扬也同样面临这样的挑战!
已经有着扎实的表现手法,已经有着一定的艺术成就,已经有许多得到赞许的作品,范扬必须发展,无法突破自己去发展就肯定是危机。
于是,他选择了尝试,选择了探索,选择了突破。
在他的近作中,出现了一批以现代女性青年为主角的作品。这些作品没有强烈的“主题”,也没有“情节”,均是一种状态。每幅画面中只是二到三个姿态、神情各异的青年女性。曼妙的身姿,靓丽的笑容,自信的神情……至于说通过这些画面表达了什么,可以由每一个欣赏作品的人自己去完成。形到而意达,形内而意外……这正是中国画“形”与“神”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新的作品中,范扬在表现手法上也进行了尝试。他将装饰性的手法融入了写意的技法中,将一些非“笔触”形成的语言运用在了写意的“笔墨”中,让这些以现代女性为主画面的作品传达着现代气息。虽然这些手法并不是主要的,但至少在他这些作品中,形神是统一的。
真正能够成为艺术大家的一定是敢于挑战自我,敢于直面危机,能够充分认识发展。万物每一秒均在变化中,能够体察和表现这种变化的就是艺术。当然,艺术也与万物一样小果手机,并不在于瞬间的面目全非,而是在看似不变的状态中改变着。
不管范扬这种尝试能否带来突破,但至少可以说明他在挑战自己!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需询价定制,请扫二维码
联系方式:1396702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