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古村落:安山村-仙居物语

一都交界近缙云,二都交界永嘉人。曹店一片好树木,半山屋宇好乡村。 ——《仙居歌谣·路经歌》
撰文/ 落日楼主 供图/面包房

安山村是位于溪港乡的一个村落。明代时,其属于遂宁乡怀化里;清代时,属二都。民国十九年,仙居县下设镇,镇下设乡,安山属金竹乡。解放初,金竹乡连同莲台(方宅)、德化(曹店)、安仁划归缙云县管辖,半山属之; 1956年,设置溪港乡吴琼老公,半山属之;1961年,溪港乡称溪港人民公社,半山属之。 1962年,溪港人民公社划回仙居,属横溪区。嗣后,半山一直属溪港乡管辖。





安山村也是溪港乡的第一大村落。据《仙居县地名志》记载,安山村亦名半山村,盖因地处半山腰而得名。半山之名始见于《光绪仙居县志》,其地在遂宁乡,离县城百三十里。在《民国仙居新志稿》中,安山亦作半山。半山之所以在现今行政上改作安山,或许村内姓族谱载及地理位置相关。在村内《吕氏宗谱》中,半山写作安山;又安山村位于安仁岭,故而村落以安山命名亦属情理之中。





安山村旧时以富庶而闻名遐迩。其村地处安仁岭谷地,周遭多低山缓坡,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发展梯田农业和畜牧业。明末清初的《路经歌》中,在叙及仙居乡都之二都时,曾有“曹店一片好树木,半山屋宅好乡村”之说。在民间的记忆里,安山则是一个有名的“地主村”。因为富庶,村内自建有乐队、舞龙队,每年的“金银双龙闹七夕”活动,曾是境内“清音寺”庙会最具特色的项目之一。





安山村的所在是仙居西部的通衢。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安山周遭,南有铁山,其地“东连黄皮、章山,南上王岙岭至永嘉”;西有陈墈头岭,可至缙云。又,在域内的村落布局上,安山东临塘弄、金竹叶、麻车坑;南与仁庄、百花村相连;西与安岭诸村相通。在区位地理上,安山村实可谓是枢纽之地。旧时清旧梦,安岭、黄皮、章山山区所出产的土特产,多有经安山外运的。清代王魏胜出访安岭时,便曾取道安山,并留下了“瓦屋参差层峦上,到门犹费全力跻。登高一呼千室应,颇疑天险设山溪。民俗年来不喜变太火鸟,古意时或存旄倪。”(《天香楼诗集·自金竹岭之半山》)的诗句。





吕氏是安山村内最主要的姓族。安山吕氏谱称吕氏安山派。据《吕氏宗谱》载,仙居吕氏为姜姓之吕,奉吕孟逊为始迁祖。吕孟逊为河南洛阳人,生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任广东新会县知县,转任至浙江台州知府,因年迈遂卜居仙居白塔唯心恕尔,故为仙居吕氏始迁祖。至二十九世,吕圣三太公从仙居白塔迁居安岭吕坟村,居数世后转徙溪港安山村,为吕氏安山派。吕氏安山派后裔后在县内又分居岭脚、栗树坑、辽坑、近山头等村,县外则有永嘉弓田、泥坑口,缙云壶镇等分支。







安山吕氏也是二都一域的大族。仙居《路经歌》中有“一都尹二都曹”,其实二都还应该包括吕氏在内。吕氏在仙居历史上也出过不少人才掌御九天。如宋嘉定十六年(1223),有特科吕咸,字宗显,终泉州助教;淳祐七年(1247),有吕震卿 字子亨,任泾阳尉;咸淳四年(1268)又有吕希臯,字舜臣,起特科。明代时,则有洪武年间的吕德务 ,以军功辟;还有吕成章和吕文明,分别为训导和芜湖典史。不过,历代的仙居县志除却吕徽之外,对吕氏其他族人很少有特别的关注都市鬼皇。个中原因,或与北宋宣和年间吕师囊起义有关。吕师囊起义失败后,合族遭到籍灭,自此后历代官方对此都讳莫如深。
知识拓展
仙居吕氏
吕氏出自姜姓,属于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记载,吕氏为炎帝姜姓之后。虞夏之际封吕(今南阳宛县西吕亭),至周失其国,子孙因以为氏。另有东平吕氏和晋吕。东平吕氏出自齐太公之后;晋吕出自魏氏。
仙居吕氏为姜姓之吕,奉吕孟逊为始祖。据《吕氏宗谱》载,吕孟逊为河南洛阳人,生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任广东新会县知县老情妇,转任至浙江台州知府,因年迈遂卜居仙居白塔,故为仙居吕氏始迁祖。至二十九世,吕圣三太公从仙居白塔迁居安岭吕坟村,居数世后转徙溪港安山村,为吕氏安山派。吕氏安山派后裔后在县内又分居岭脚、栗树坑、辽坑、近山头等村,县外则有永嘉弓田、泥坑口,缙云壶镇等分支水瓶座流星雨。此外,白塔吕氏尚有吕地年迁居乐清大岙村的,为大岙吕氏始迁祖。
据《康熙仙居县志》的记载显示,吕孟逊一脉的吕氏可能并非是仙居吕氏的最早迁入者。如在此之前,仙居就有名隐士吕逢时。县志记载他说“字原道。幼端悫警悟,博览羣书。尝受知于陈邑令襄,入太学瓦鲁耶夫,名噪甚。郑澥友之,驸马都尉钱景臻师之绸缪束薪。欲奏以官,固辞。后隐于白岩山。罗提刑适以孝亷举之,亦不就。”不过,总的来说反气举,历史上吕氏在仙居还是人才辈出。特别是在北宋之后,人文更是蔚然成观。如嘉定十六年(1223),有特科吕咸陈山外星人,字宗显,终泉州助教;淳祐七年(1247)玖琳凯,有吕震卿 字子亨,任泾阳尉;咸淳四年(1268)又有吕希臯,字舜臣,起特科。钟若涵明代时,则有洪武年间的吕德务 ,以军功辟;还有吕成章和吕文明,分别为训导和芜湖典史。
当然,说到仙居吕氏,自然绕不过北宋的吕师囊。如仙居民间道士送魂的《路径歌》中唱到“朝廷造反十四都,韦羌溪头要出王”,指的是北宋宣和年间仙居吕师囊率摩尼教徒起义事件。据相关史料记载:公元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11月,睦州摩尼教首方腊带领教徒起义,不数日,陷青溪、睦州等县城,两浙为之震动姚洛铭。四个月之后,仙居吕师囊在纳粮县城途中遂也以官府压迫为藉口率众起义,以与方腊形成遥相呼应之势。当日,吕师囊打死了押粮官,歼灭了前来弹压的白塔寨巡检邹进、尉徐默成,并攻破了仙居城,宣布废“宣和”,以方腊年号“永乐”纪年。随后,永康、永嘉一带教徒也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上万人。 1121年(宣和三年)3月13、16日及4月4日,吕师囊曾率教众三次围攻台州郡城临海,遭台州司户参军滕膺率众顽抗,均未克;4月13日,吕师囊、方嵓山、陈十四公等兵分两路,攻取了天台、黄岩县城。1122年(宣和四年)4月底,宋将折可存、刘光等会剿失利,吕师囊部借机攻占乐清县城,还同青田起事的摩尼教徒会攻温州郡城,重创了宋军姚平仲、杨震等部;5月,江淮荆浙宣抚使童贯调15万“西北劲兵”镇压浙东摩尼教徒起义;6月,吕师囊在黄岩石峡口被宋将姚平仲所部打败宋子凌,军师吕助被擒;7月,与永嘉人俞道安会攻温州,因宋援军赶到而再次失利。是役撤退途中,俞道安在永嘉县境战死。同年10月,吕师囊部溃守黄岩断头山,宋将杨震带轻兵沿着山背上山,在高处放箭投石,吕师囊部受惊逃散,其本人受伤后被生擒,部下三十名首领全部被杀。自宣和三年三月(1121年)至宣和四年十月,历时一年零七个月,吕师囊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
吕师囊起义曾震动这东南地区,是历史有名的起义事件,也是仙居吕氏家族史上的大事件。但在现存可以见的仙居《吕氏宗谱》中并未有见到与吕师囊有何关联。此外,据《东平郡吕氏宗谱》载,“吕师囊,又名吕顺问,字师襄,又字舜东,祖藉相州(安陽)。因人命官司,兄弟几人避难来仙居白塔(实际为吕高田)”;而吕孟逊迁居仙居亦在北宋宣和年间以前,两者在时间上非常相近的迁徙可能并非巧合——综合相关宗谱的记录,关于吕师囊与仙居吕氏的关系可以说是疑点重重。故笔者以为,仙居吕孟逊一脉的吕氏极有可能与吕师囊同宗,甚至吕孟逊及其下的谱系构建属于虚构。因为相关的文献记录表明,吕师囊起义失败后,其所在村落曾被屠村,吕氏被没籍。故作为同居住在白塔一带的吕孟逊吕氏后裔不可能不受到牵连——相关传说也认为现今的白塔吕桥头村是吕师囊的后裔在原来战火的废墟上重建的家园。同时加油耶稣,有宋一代官方对于白塔吕氏可以说也是忌讳很深。如南宋仙居县令李守谦就曾写下“白塔旧有祖师堂,坐落当初白塔乡;眼见菜头头落地平凡之歌,今人讳说吕师囊”的劝诫诗。故而,在传统儒家思想指导下左运学,仙居吕氏在历代宗谱的修编中小妮子作品集,虚构谱系,有意避开吕师囊也是在情理之中。
仙居,白雲雞犬之境,流水桃花之鄉说唐全传。

仙居物語,一個關於仙居歷史、民俗、故事、歌謠、諺語等等的個人訂閱號。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無興趣的大可一咲而過。若需要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