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字之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北省国学会书画艺术研究院



作者:尹长森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在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国书法(文字)无疑是即具有丰富内涵,又便于推广的一项。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同时又是一门艺术,中国书法(文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和风格,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根,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崛起和留传,承载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
黑格尔曾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声色俱厉的意思,正是依赖于汉字这个载体,可以说中国书法史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电脑和手机的普及,让习以为常的写字成了一种集体记忆。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拼音输入发手机短信、用电脑打字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中华书法正渐渐沦落为少数艺术人群的孤芳自赏。现代年轻人中,能写一手好字的越来越少,提笔忘字也成为一种常态。央视有一档栏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内外频现的“提笔忘字”现象曾引发了一场关于“汉字危机”的大讨论。
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从“写端端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开始百爵珠宝。

一、认识文字的文化内涵
何谓“文字”?《说文解字》云:“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做“纹”。意思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双生灵探,相联相络,不可解构。素描勾勒的纹理、纹路,引申为万物的规律、法则及共同特征。
中国文字伴随着中国历史不断演化,形虽同方块,但内涵博大精深,妙不可言。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桂系演义。意美指的就是中国有着思想内容的美,能够感动人心;音美就是具有音韵节奏的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音美就是形式上的美,如字形结构、句式段落的安排杨勇简历,能让人感到悦目。
如“字”字,形为房屋(宀)下面的一个孩子,有修习、传承之意。宀也有空间之意,寓意要站在宇宙的空间,才能真正认识“字”的内涵。
人做为万物之灵长是因为人类有思想与智慧。古人造字时,把敬天敬神的理念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遵守标准也融入了构字之中,体现了“和谐”及“过犹不及”等中华文化的精髓。
如“人”字奇幻潮国语,造字最初内涵是“知天命而躬行于世”。人做为一种高级动物,必须懂得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关系。对于大自然,物质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绝,人并非定胜天,不尊重自然规律,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人,做到了与人为善、平等互助、友好相处,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人”字虽然只有一撇一捺,很好写,但做好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并不是那么简单。“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我们在启蒙阶段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正本清源、夯实基础的教育,自然的对“人”字寓意和内涵也就难以入心入脑了。
心正、人正,则天地正矣。人善、心善,则感动天地。譬如时下,我们呼吸处于“十面霾伏”之中,看似天意 ,实为我们不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对大自然索取无度,破坏了生态,最终只能品尝自己酿的苦果。
而唯利是图 、诚信危机、道德滑坡、审丑心理等现象的频发,也反映出人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人与人的关系也时常处在不和谐中......这一切,法律规范是一方面,但更多的还是可以从文化的源头上进行启蒙、引导向善。

二、正视书法的教育功能
社会需要正能量,宏扬真善美。这是因为美能够让人们感到愉悦,对人文精神的建设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对事物对立与统一的认识和评判,人们进一步形成更为完善的看法,剔出假、恶、丑的东西,使人格升华并趋于完善。
中华书法就有着非常直接的美的教育功能。鲁迅先生曾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深邃人之性情,崇合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可见,美术的广泛传播对全社会德育的发展是有着一定的影响的。
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形美以感目”,汉字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匀称的结构表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其中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好看、要漂亮、要美观、要灵动、要天真,要给人以愉悦感和视觉冲击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书法关于文字审美书写的方法,可以为后人树立审美的规范。书法作为艺术性的汉字经过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最终以楷书成为最完备的、最通用的规范字体。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性质(严谨质朴的方正)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方正的汉字满整端直、安静敦重。有人比喻汉字的组合结构,犹如中式木结构建筑中的横梁、立柱、飞檐、斗拱,相互穿插,平衡和谐,点线结构之间力的相互牵扯,形成完美统一的有机体,显示出一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古典美。
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在谈到学习书法的过程时提到:“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其强调的书写的“平正”可以理解为建筑的“横梁、立柱”,“险绝”可以理解为建筑的飞檐、斗拱。楷书中的横画、竖画如同建筑中的“横梁、立柱”,尤其是竖画也不非是百分之百的垂直,如高高耸的楼房向内就有一定倾斜角度。书中的撇画、捺画好比建筑中的“飞檐、斗拱”,它们布局讲究穿插、揖让后的错落对称。书法中的“平正”与“险绝”说明了变通与和谐的关系,体现了“过犹不及”的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因其书写过程中的潜移转化作用,让中国书法教育具有育德、启智等综合育人功能,可以提升现代社会的发展潜力。古人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复可以为人……古人所论种种,择其要者螟蛉之子,当是“书如其人”。
“书如其人”,其中包括了两层内涵——
一是字如其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心,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思兔阅读。”书写、书法代表一个人的容貌,代表一个人的仪表,是人的第二张面孔,正所谓“见字如见人”。
历史上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的书法不仅气势恢宏,也因为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从而让他的书法广为流传。颜公笔法用中锋最多,表现了独立、勤奋、沉着、刚毅的性格。其从政也能够清廉自律,刚正不阿,最后不畏艰险,以身殉国,浩然正气长存于世古利查力度。
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字沉静端庄,刚柔相济,有正人执法、面折廷争之风,有君子藏器、忠直博学之气,体现了其人生轨迹与笔墨情怀高度统一。林则徐所作“海纳百川吕鱼,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名联,直抒钢铁意志、博大胸襟,开拓千古境界,泽被后人,影响深远。二是认同书法之美。一个人可以写不好方正字,但对字的方正之美要有交集共识,并倡导推崇这种书法美。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并不全是精华,当代书法作品也是良莠不齐。如何辨别取舍?这必然会涉及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主流文化思想基础是社会绝大多数人崇尚的判断标准与行为方式。书法浅层次上的美,是指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形成书法和谐的空间结构及点画线条的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中国书法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体现出了平正均衡之美;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则体现出了变化错综,起伏跌宕之美。书法高层次的美,是指通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抒情达意透出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慰藉人的心灵,从而“德行因美尔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这是一种对立与统一的和谐。如志行高洁者,其书往往气度恢宏、清气飘洒;格调低下者,其书往往张牙舞爪、俗气横流。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教育熏陶,使我们具有优秀品格和优良道德情操。历史上的古圣先贤,无一不把正直作为修心养身的第一要素。即便寒篱茅舍,有良知也知道要做正直人的道理准提镜。书法教育,就是要让人们在一笔一画、横平竖直的书写中,感知由量到质久久为功的变化;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运笔的疾缓轻重、结构的疏密穿插构思布局中,感受到层次的递近及升华,从而领悟构建灵魂大厦“四梁八柱”的中正和挺拔,为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具有浩然正气之人提供精神上的正能量。这正是书法教育的根本所在。陆雨棠三、如何写好书法 (一)要有正确的态度 一是要有平常心态。学习书法,是一个静中修心养性、愉悦身心、改变气质形象的过程。学习书法需要技巧,更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而书写的过程也是一个“养心”的过程。通过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专注于书写过程,淡忘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从而让人的心情变得愉悦。“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可走,好的书法不可能“速成”,若非持之以恒、反复练习,书法作品难登大雅之堂。倡导书法教育,只为通过书法引导人心向善,不能让书法成为追求浅薄功利的手段。因此,要克服浮躁思想,摒弃唯有成为书法家(大师)才算成功的意识,书法教育,必须以平和之心,培养人们对书法艺术的领会、欣赏能力。这种无意而为之的心态,往往反而会让你的书法厚积薄发,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二是要坚守道义。书法是几千年来大众能接受、会欣赏、能理解、可传承的大众艺术。写好字只是书法教育的副产品,更重要的是敬畏文化、传承文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通过“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和谐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主体。传统的书法教育强调“心正笔正”,把用笔习惯和技能的掌握跟人的思想修养结合起来,以修养心性为上,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与人为善,与自然和谐相处。(二)要有正确的技法一是入于眼,记于心。得心应手是书法练习程序的生动解释。要想笔走神龙,就先得心领神会。选择心仪的名碑帖,观察、琢磨背记点画结构。先看点画的形态、走向、质感和轻重夜魔先生,然后再看每个点画起笔、运笔、收笔过程。不同的点画在虚实、粗细上,到底有多大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在观察结构时,首先分清哪一画是这个字的主笔,点画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如何衔接、呼应,从中找出规律。字的点画在米字格、九宫格、黄金分割点的什么位置,如同地球的经纬度一样,点画有了坐标,书写轨道就准数了。为加强记忆,读帖时,可以反向思维。比如某个点画或某个字为什么这样粗重、细弱、歪、斜?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多加练习,胸有成帖,脑有成字,自然熟记于心了。二是熟于手,显于纸。万化皆由心生,唯在心手合一,方能熟能生巧安羽熙。心中能勾画出字形体美的效果图,手中不一定能写出那种理想的效果。解决眼高手低的问题,必须“七分准备,三分行动”,在落笔之前就要胸有成竹。讲求美感,“谋篇布局”书写的内容,揣摩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做到既有宏观规划又有微观路线,然后气定神闲的运笔展转、一气呵成。为此要练手感,让大脑能指挥手,感觉到笔变成了手的一部分,变成了手的延伸,手方能轻松地指挥笔,吮墨、换锋、提按、使转、徐疾、顺逆等,方能运用自然,轻松自如。行笔于纸后,要注重强调线条的质感和力量,要求笔画一波三折,起始有度,徐徐驶进,力推而出,从而表现出视觉上的张力美。这种张力美可比拟为人体之美,既有脊梁平正挺直的阳刚之美,又有血肉曲线起伏的阴柔之美。书写时,每一个字,都要有一个中心点,行笔于纸必须经过或围绕某个中心点,才能做到结构严谨而不松散。否则字就偏于一边,立足不稳,那就无美可言了。入于眼,记于心;熟于手,显于纸。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只要能真正做到制心一处,久久为功,相信每个人都能练出一手赏心悦目的好字。(三)与时俱进创新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每个时代的书法艺术都是适应当时的欣赏需要而创造出来的,都是其它时代的书法艺术所不能代替的。提倡书法创新,必须入得其内,出乎其上,在掌握传统书法用笔和结构的前提下,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反映人民精神面貌,体现时代的大美和大爱。当前书坛刮起了一股“丑”风,大有颠覆书法优良传统之势,这不排除艺术创新的成分,更不排除西方文化侵略的影响。传统的书法与当今“丑”书法好比人的模样。我们大多数人的特征都是眉目清秀、体态匀称、昂首挺胸、红面满光、声如洪钟,给人阳光健康的印象。那些打着创新的旗号,以“丑”为美的书法,如同嘴歪眼斜、缺胳膊少腿的人,给人呲牙咧嘴、凶神恶煞的印象,呈现出的是一种让人看不懂搞不明白的怪象。书法不否定阴柔美和残缺美,但这种“丑”书法绝对不应该成为审美的主流。历史上每次书体创新并被人们认同的书法都讲究“法度”和线条美,流传至今仍被我们所推崇。从现在来看,启功的各种书体、刘炳森的隶书、田英章的楷书等等无不呈现出和谐、自然之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憾和冲击,更有一种清新愉悦的审美享受。明朝王阳明倡导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致良知”就是“公是非”、“同好恶”。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愿中国书法教育激浊扬清,崇贤尚德,以文字与书法之美为社会公众理想信念补足精神钙质。 (作者单位:河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