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淮海战役为例谈军事战略(一)-统筹学苑
2013-9-29
长期以来军事战略研究不尽人意,其基本定义不清不统一,缺少基本概念支持,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难以与军事指挥区别。这是由于军事战略的产生条件和存在条件特殊,其核心难以把握。尤其是中国的军事战略与政治战略经常结合在一起,使军事战略研究难以清晰的表现出来。为了更直接的说明军事战略,以淮海战役作为实例予以说明。
在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相对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来讲淮海战役具有更为突出的战略色彩,它的过程内涵了军事战略的各种要素,可以作为解析军事战略的实例。
由于淮海战役的主要领导人都已去世,现在对淮海战役的研究难免会有推测成份。更由于对于军事战略的认识极不统一,甚至大相径庭,对于本文的看法和质疑是必然的,是可以理解的。作者愿意听到不同的意见。
淮海战役产生的条件交响人生。
淮海战役的产生与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不同。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是在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形成绝对优势和绝对胜利把握的情况下,由中央军委决定产生并制定计划形成的宝瓶座流星雨。这种决定属于军事决断,这种计划属于军事计划,不属于战略。淮海战役是在战略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属于军事战略。淮海战役是战略性战役,首先是由于它产生的特殊条件和原因。
淮海战役是由正确的战略认识和战略思想产生的。战略思想是军事思想
的重要部分或核心部分。但是正确的战略思想只能够在长期的实践和反复的交流辩论中产生。在粟裕将军长期的军事生涯中,他总是以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智谋取得战役的胜利。也由此与许多同事甚至上级发生分歧和争论。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中刷牙歌歌词,先是与陈毅司令员在军事行动上发生了三次根本性的分歧和争论,一次是战争初期是内线作战还是外线作战问题,一次是关于山东野战军是否南下问题,一次是战略出击方向和出击时机问题等平舆天气预报。(《无冕元帅》第58至79页)最终实践证明粟裕将军的认识和思想是正确的。这三次争论后的结果都证明了粟裕将军的战略预见。以后他又在关于未来战局变化的认识上与他人发生分歧和讨论户撒刀王,结果证明了粟裕将军的意见正确。战略预见是战略思想的核心。战略预见与一般的预测不同。战略预见是以双方都运用谋略作为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而一般的预测不以运用谋为重要依据懒帝轻狂。
粟裕将军依据他的战略思想,预见到解放战争第二阶段将是以改变作战方式和变革军事组织,以争取战略主动态势来扭转战局和推动战局发展为中心。而不应该是以消灭敌人为中心。所以他能够大战中原魔怀网,使得敌人既不能够战牧童词,又不能够走,最终被阻滞在长江以北,并最终在这里被消灭。军事战略的目的不是以消灭敌人为主,而是调动敌人控制敌人为主。在淮海战役后,原国民党将军承认粟裕不仅调动自己的军队,也调动了对手。
粟裕将军为了调动敌人和控制敌人不断地顺势、取势、造势、用势等,用“势”来迫使敌人、诱使敌人、调动敌人。在战争中粟裕将军经常采取敌进我进的策略tk故事吧,尤其是在孟良崮战役中,顺势而为,运用王必成的六纵成“势”,不以实力作为依据。在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中,粟裕将军使得敌人攻不能攻,守不能守,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军事战略的核心是“用势”。而不是运用实力作战。
与淮海战役相比,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都不具有以上特点香榧木。从一定意义上讲淮海战役是军事战略的产物。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较多的是政治军事思想和军事实力的产物。
淮海战役是军事战略家的思想产物。不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员的思想产物。
军事战略家是战争中最杰出的天才的军事指挥员。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的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员是粟裕。解放战争的战绩证明了这一点。解放战争四年的战绩分别是:第一野战军歼敌51.3万,第二野战军歼敌222.18万,粟裕领导指挥的第三野战军歼敌247.5万,第四野战军歼敌180万,华北军区野战军101.3万,等等。而在解放战争最困难的第一年,华东野战军的战绩更是突出。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全军歼敌112万人。华东战区歼敌43.4万,晋冀鲁豫歼敌28.7万,东北歼敌17.5万,大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晋察冀歼敌14.4万,等。全军歼灭敌人正规军供78万人,华东歼灭37.4万吕帅希,晋冀鲁豫歼灭15.4万双桥老太太,钟若涵东北13万,等。晋冀鲁豫加上东北合起来还不到华东歼灭敌人数。(《无冕元帅》第16页,22页)
粟裕成为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员是在长期战争中,从班长做起,经过各个阶段做到野战军代理司令员,是从游击队做到正规军又做到主力兵团的,是长期的独立领导一个战区或战场逐渐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粟裕指挥过各种不同的作战形式,经历过各种不同的战役,组建过各种不同的军事组织。这在解放军的将领中极少见的。粟裕的经历使其逐渐形成独特的战略思想、坚强的战略意志、深刻的战略意识以及它们的统一。军事战略家具有战略思想和战略意志和战略意识的统一。粟裕将军的坚定的战略意志突出表现在莱芜战役、豫东战役以及郎广战役等。军事战略家独特性难免被误解。
粟裕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得到了外部的充分的肯定评价。作为解放军的最高领袖毛泽东在1948年4月曾经说“战争仍是华东打得好”。1949年7月毛主席在看三野文工团演出时,由衷的说“三野的仗打得好”。(《无冕元帅》第25页)1949年9月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中,刘伯承元帅对中外记者称赞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无冕元帅》第213页)。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称赞粟裕:“我的战友中,数粟裕最会打仗”(《无冕元帅》第215页)解放战争中,中央军委给各野战军派发作战任务,总是给华东野战军的最多最重。1947年5月20人毛泽东给林彪等人的电报中也承认“我苏鲁军负担最大”。而在解放战争刚刚开始四个月,即1946年10月15日毛泽东就把华东军事战役指挥权交给了副司令员粟裕。而不再由陈毅将军担负。(《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第525页)。1947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国民党军官训练团训话时讲“现在关内的匪军约分五股、、、、、、就我的观察,以陈毅一股最为顽强,训练最精,诡计最多,肃清最困难”系守镇。(《无冕元帅》第5页)美国援华顾问团长包德温对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华东共军的作战经验,尤其是他们的进攻精神,在共军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一点,甚至连装备最好、人数最多的东北共军也比不上他们。(同上)
淮海战役是由粟裕将军从战略上首先提出来的。这绝不是偶然的。是粟裕作为天才军事战略家所做出的贡献。
3)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军事战略斗争焦点产生的。军事战略总是在军事斗争的焦点和主战场产生。而不会在次要战场上产生。“中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毛泽东也指出,谁想统一中国林忠豪,谁就要控制中原。“朱德也曾经指出:自古以来,谁在中原取得胜利,最后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就能解决。”(李建国著《淮海战役研究》第3页)在当时华东地区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这里是国民党政府的所在地,是其统治的中心,对国民党来说最为重要。国民党最为关注华东地区。在1946年6月蒋介石曾先后要求中共让出江苏长江以北地区,作为恢复和平谈判的先决条件。他还说,“苏北地方并不大,让出来不算什么,你们还有许多地方可以生存。现在大家都看到,你们在苏北,对南京、上海威胁很大。”(《无冕元帅》第9页)
解放战争开始,国民党的战略部署是先南后北,先要扫除苏中苏北的共军,然后再向北面进攻。解放战争的发展粉碎了国民党军事全面进攻计划,1947年开始国民党改为重点进攻,以陕北和山东为重点。尤其是“山东才是蒋介石真正的军事必争之地”。
1946年11月国民党军事进攻的重点仍然在华东战场,投入兵力居全国之首。同时把它的“五大主力”的三个投放在华东。(《无冕元帅》第10页,11页)蒋介石在1947年5月讲话指出,“最要注意的是分清主战场和支战场”,“同时在这个主战场中,又要先寻找匪军兵力最强大的纵队进攻,予以彻底的消灭”,“目前山东是匪我两军的主战通灵剃刀场,而其他皆是支战场”。同样中共也认为山东是主战场,全国各战场“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等。
对于华东地区国民党部署了最多的兵力。“1946年6月末蒋介石把精锐主力部队23个整编师(军)放在华东”,“而中原只有17个整编师(军)”,“华北11个整编师(军)”,“东北只有7个整编师(军)”等。1946年7月华东野战军面对的国民党军24个军,东北野战军面对的国民党军5个军(缺4个师)。1947年4月华东野战军面对33个军。东北野战军面对7个军。1948年10月华东野战军面对27个军,加一个师和一个骑兵旅姜青涛。东北野战军面对的12个军,并且很多师不是正规军等。(《无冕元帅》第14页)
1947年5月以后全国战场出现了胶着状态和相持状况,尤其在“江北(中原、豫鄂陕及豫皖苏)敌我是处在反复拉锯的形势中)”(《粟裕年谱》第197页)战争双方都难以打破对方而改变战局。这时需要军事战略对军事指挥的指导和组织。军事战略是在战局相对僵持状况中产生的,是指导和组织扭转战局和推进战局的工具。军事战略不是在一般战局中产生的,一定是在双方相持的战局中,军事战略家发挥天才智慧产生的。
4)粟裕及华东野战军在中原战场上的主导地位直接决定了淮海战役的产生。华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尤其是第一年的战绩,使得华东野战军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央军委分派给华东野战军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大,同时中央军委与粟裕的直接联系也越来越多沙窝萝卜,也越来越尊重粟裕的意见。
应对国民党强大机动兵团作战是解放军的难题。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被国民党33个旅围困,难以摆脱,无法开展作战。为此刘邓曾多次发电报给中央军委,表示难以寻找战机,更难以利用战机的困难。希望中央军委令友邻部队帮助,通过军事行动把国民党军队调开。为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设想了由粟裕率领十万主力部队过长江,吸引国民党主力军十到二十个旅回援,以减轻刘邓大军的困苦。1948年1月22日粟裕发出了“子养电”,站在战争全局的战略层面提出了“不过江”的建议。引起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后来粟裕又在1月31日和4月18日两次重申“不过江”意见。中央军委一方面接受了粟裕的建议,一方面也提出了接受其建议的条件,即粟裕领导华野消灭国民党第五军,即五大主力之一,以解除或减少国民党军队与刘邓中原野战军的围攻。这是要求粟裕用自己提出的“忽分忽集”的新的作战方法取得实际成效来证明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这也是实践检验真理。这可以说是中央军委初步接受了粟裕的战略思想。
1948年6月16日至7月6日粟裕组织指挥了豫东战役,用“忽分忽集”的作战方法攻占了河南省会开封,分两个阶段消灭了国民党军九万余人。豫东战役的胜利一方面提升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粟裕本人的认识和评价,也更重视粟裕的新的作战方式及运用。军事战略要以创新作战方式为主要内容。没有作战方式的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军事战略思想,军事战略就不会成功。另一方面中央军委也认识到刘邓部队不适应更复杂的战争,不适应新的作战方式的差距。如,在刘邓提出华野第二阶段围歼区寿年兵团“似嫌歼击企图太多太大”“似以别做分散歼敌办法为好”(《无冕元帅》第112页)时,中央军委认为粟裕的计划“是很适当的”。中央军委对于粟裕的信任为粟裕在后来的各次战役中、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立下“第一功”等给予了更开阔的空间和自由度。
粟裕提出要在宽大战场上实行新的“忽分忽集”作战方法,必须集中兵力,集中足够的兵力。在豫东战役中虽然粟裕采取了“忽分忽集”的作战方法,但是由于缺少高度集中的、强大的兵力,以致包围区寿年兵团以后,没有力量阻止邱清泉等援助,从而提前结束了战役,未达到全歼区寿年兵团的预期目的。同时在各个野战军有自己的作战计划和作战方向时,不可能完全保证战役协同,只能做一定的配合。而各野战军之间的战略协同需要中央军委传答和协调,时效很有限。同时各个野战军难以理解战略协同的整体要求,又往往会产生歧义等。因而集中兵力,必须变革和调整军事组织。变革军事组织是军事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为了适应和保障作战方式创新的基础。变革军事组织,要求调整军队内部的关系、建立新的组织原则、改变领导体制等,核心是领导核心和指挥权的问题。军事战略组织的变革要求以军事战略家为核心,赋予军事战略家指挥全权。
在中原战场的集中各野战军并变革军事战略组织是通过济南战役解决的。
攻打济南是中央军委为了减少国民党军队可能对华东野战军休整的压迫,要求许世友组织进攻济南以分散敌人而于1948年7月14日提出的。中央军委希望粟裕尽快休整完毕,组织更大的战役。但是粟裕于7月16日致电中央军委,从战略高度提出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休整时间一个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王庆爽,并预见“只要济南解决,打援方面又取得胜利,则战局可能迅速向南移,今冬攻占徐州之计划,似属极大可能”。粟裕所讲的攻击济南不是一般的军事战役,而是作为推动战局的战略组成部分刘福洋。中央军委立刻接受了粟裕的意见,要求许世友等暂在现地待命休息,后又告诉许世友攻打济南由粟裕“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这样把一般的军事战役行动转变为战略行动了。在这方面毛泽东完全赞同和支持粟裕的战略意见。
根据粟裕的要求,中央军委立刻要求苏北兵团北上参加济南战役,接受粟裕的指挥。
中原野战军7月19日给中央军委电报,提出要粟裕派一纵和三纵参加中野,帮助歼灭胡琏一两个师。中央军委为此征询粟裕的意见。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有些主要军事领导人还没有从战略的高度、从全局整体上思考中原战场的部署和安排。而后8月27日中央军委致电刘陈邓,要求“按兵不动”,等待粟裕打济南。9月2日又要刘陈邓准备东进。至此三只主力部队就在济南战役前集中或靠拢了。
但是战略组织要求高度集中的军事指挥,要求各个军事指挥员都要服从军事战略家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意志。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有两个事实。其一,8月11日谭震林给中央军委电报,提出佯攻济南,实际打援的建议。这不符合粟裕提出的建议和毛泽东的意思。毛泽东致电华野司令部,强调攻济是“真打”,不是假打。这是对于谭震林的批评。其二,9月11日许世友给毛泽东发电报称要改变既定的战役部署。毛泽东复电指出,“此次作战部署是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的”。也就是部署不容再改变。同时电文中讲“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这是对于许世友的批评。这个电报很重要,实际上批评了很多军事指挥员。中央军委一而再的说明粟裕的领导地位和总指挥作用。把军事指挥权不断地集中到粟裕。在济南战役前,中央军委依据战略意图和战略设想,高度集中了兵力和指挥权。集中指挥是军事战略的重要条件。战略不仅要统一指挥,更重要的是集中指挥。
在高度集中兵力和集中指挥权的条件下,粟裕领导的济南战役仅仅用了八天时间,即从9月16日到9月24日就胜利结束了。这比中央军委原来预计的时间大大缩短了。毛泽东在给华野的电报中指出:“整个战役争取一个月左右打完,但是必须准备打两个月至三个月”(《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第7页)。在济南战役后,根据中央军委的要求,华东野战军在饶漱石的领导下开展了一个多月的整风运动(原来中央军委是要求陈毅回去的。本人注:似乎陈有“顾虑”)。对于无政府主义和军阀作风开展了批评教育,尤其要求一些军事指挥员做出深刻检查。这里就包含了对于粟裕的统一的领导权和指挥权的尊重和服从。
粟裕的军事战略思想、创新作战方式、变革军事组织等在实践中的成功,使其确立了主导淮海战役的地位和作用。上述这些因素的统一,成为淮海战役产生的基础。所以在济南战役结束的当天即9月24日粟裕就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并当即被毛泽东接受。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