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伴 【信仰之旅】漫漫征程-崇文门教堂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博尔赫斯

几年前,好友曾经问起我一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竟想也没想的说道:“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座花园和一座图书馆。”当时我并未认识声名显赫的博尔赫斯。这位出生于阿根廷的作家,从小家庭环境优越,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家中,父亲专门腾出一间房间当图书馆,里面收藏了世界最经典的著作。博尔赫斯从小浸染在书的海洋中,他的写作与那些从生活中摄取素材的作家不同,他的主要素材,是从各个作家的著作中获取,由此他也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对书的热爱从此诗句中可见一斑。
我想,但凡热爱图书的人,心中必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图书馆”。
这样的图书馆,不需要达到多少藏书量,更无须与谁相媲美,它只需要有属于自己喜欢的和有故事的书籍。
漫漫征程,早已到了而立之年的我,心中却仍然不免存有“浪荡不羁”的情怀,也许是自小而来对远方的向往,从一个起点到另一个起点,惟书是忠实的伴随者,成为一堆东西中难得的“武器”血火明末。
细细整理属于自己的“图书馆”,发现拥抱的,不仅是书籍以及由此带来的知识,还有属于自己与书籍的一段段故事。
一个人“朝圣”之旅

去年夏天机战皇,整理了最简单的行李,将《一个人的朝圣》放进背包里,开启了一个人的旅程。这段旅程很长,这本书成为当时最真实的写照,而一路相伴,直至到中国最北点——北极村天香豆蔻。
这本由英国资深剧作家乔伊斯 ? 蕾秋完成的处女作,获得国内许多读者的热爱和追捧,这是一本“有关自我发现、爱的回归、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的小说。主人公哈罗德,只是一个退休的普通工人,与妻子生活在英国的乡下,过着平凡而安静的生活。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吞吐大荒。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他拽着信,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 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就是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小说,道出了许多人心中的感悟:
“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显得暗淡无光,然而每个人的生活,又是独特的,每个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的圣地。”
这段路程,列车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孤独,驶过一个又一个驿站,我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阿克占,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片“圣地”。
每个人生而孤独,却都期盼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殊不知这个过程,所忍受的孤独,需要耗尽多少精气神。大多数人们,所寻觅的不是避免孤独,就是消遣孤独、逃避孤独——虽然我们并不喜欢它。然而,在这本书里作者坦言: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这种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直面孤独,比逃避孤独来得更加艰辛,但是努力寻找孤独的源头,却成了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逃避孤独,只是暂时远离,并没有让它彻底消失。“心灵的任务是,既不逃避你的孤独,也不任由自己沉溺其中,而是去寻找到它的源头。”
带着这个任务,我就像哈罗德一样,经过一个又一个路口,开启寻找之旅。这个旅程,引导我更深入地认识自己邓州信息港,更深明白孤独感带来的痛苦,可能源于最深的呼召——最痛苦的经历,却为我打开了一条通路,使我对神的大爱有了更深的理解。
每个人都无法复制,就像每个人的孤独不尽相同,我们都在寻求属于自己的“朝圣”路,不管旅途长短,孤独始终相随,就像自己永远是自己最忠实的伴侣一样。“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会有多少条朝圣路唐县全胜峡。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这条“朝圣”路上,有书为伴,便可以不那么孤独。
寻求回家路

“朝圣”路,也是一条“回家”路。我们不是在朝圣的路上,就是在回家的路上。
在去年出发旅程之前,我写了一篇《回家曹吉利,一生之旅》,内心里将自己比喻为,路加福音浪子比喻中的小儿子,拿着父亲的家产,往远方去游荡。同时也相信,游荡并不是结局,相信自己必定会像小儿子一样,最终醒悟、回头,回到父亲的家中。而回家的寻求之路,则成了当时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我从家中出发,兜兜转转,经历这条浪荡的旅程,能给予安慰的则是卢云的著作《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作者情感真实的袒露,是看到这条路上,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原来也有人和我一样:在灵里不仅像小儿子一样迷失、丧失一切、不被接纳,而且也像家中的大儿子嫉妒、埋怨、自以为义和“贫穷”;回家的路娜鲁娃,我们不仅要像小儿子幡然醒悟,黄杏初迷途知返,回归家中,而且也需要灵里的大儿子回转,学习感恩和知足,《圣经》在这里做比喻的最重要目的,则是呼召我们每一个人要像父亲一样,完全地、无条件地爱与接纳,
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路 6:36)。

卢云的书读来字字珠玑,每句话都能敲击心灵,恰到好处,他的文字和他的生命一样,纤细、敏感,是痛楚与破碎的整合体,简单的经历里,却能洞察生命的丰富。庆幸这段旅程,身边有一位如此细腻、又感同身受的“友人”相伴。再看他的生平,不论是小儿子、大儿子还是父亲,哪个角色,都需要穷尽作者一生的努力,因为我们自身,就是那样孤独、不完全新隋唐风云!这条回家的路,并非轻而易举,我们的一生,好比一张“流浪的地图”,这张地图上,标记着许许多多我们努力的坐标,那里有我们以为的需求和成就,然而,就是这样一张心灵深处对爱的寻求和体悟,自以为完满的规划,却常常被伤心、失落代替,由此我们便只能再一次出发、再一次寻求,甚至我们常常会重复走着已经走过的流浪路线。
回家是一生之久的心路历程,更是来自最深处的召唤,犹如海岸边的灯塔,那束光无论狂风骤雨、风和日丽,始终指明方向,引导着人们勇往直前。然而“你必须承认并确认自己的真实光景。你必须愿意无畏地体验你自身的孤独、不完全,以及缺乏完全的道成肉身。”
完全的道成肉身

只有真正认识自我,知道自己的破碎、不完全,才有勇气面对各种失败和挫折,继而更好走入下一段旅程,活着的意义和使命,则是不断走向完全李源根,走向完全的道成肉身橙剂。
然而,我们时常感到内里的自我分裂,你很清楚自我价值,不需从他处获得,你的完全,也不是经由他人的评判,你需要做的是,专注行走道路,两旁的景色,也许足以让你感到赏心悦目,可是你仍然,向往着别人的认同和称赞,渴望从他人的言语、哪怕眼神中,得到一丝慰藉。此时,你需要抉择,向完全的道成肉身迈进。
向完全的道成肉身迈进,不是逃避痛苦、逃避孤独、甚至逃避人群,相反,我们要做的是,面对它、走进它、背起它。耶稣说 :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24)”。

面对苦杯和十字架,耶稣没有任何拒绝,只是在内心痛苦矛盾和挣扎时祈求天父将这杯撤去,
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22:42)。

同为肉身的耶稣李秀赫,在恐惧和痛苦面前,哪怕只是想要逃避一丝心思,都会因为完全地顺服,而俯伏在地,这肉身承载着上帝在人类身上,所要成就的救赎和真理。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儿子,更是所有跟随他的人,所效法的榜样,不断走向完全的道成肉身,是我们一生努力的方向。
“你必须相信神住在你的深处,你要从那里活出生命的色彩。这样才能完全地道成肉身。”
卢云继续用生命的文字,勉励读者以此道成肉身之方式,宣称神就住在你的里面,引领你成为本来的你——神的孩子;并且不断活出你生命的真相。
完全的道成肉身,是走向十字架的真,亦是身为神的孩子,踽踽独行的征程——效法基督,甘愿舍己。舍斯托夫认为:只有当世间的希望灭尽之后,才会理解上帝。正是在绝望中天真无邪的乐园,才诞生了对上帝的渴求,这是一种用生命和死亡来进行的伟大斗争——破碎后的完全。这确实十分吊诡,却真实而深刻地,照进你我现实的生活,也许你正处在人生最痛苦和低迷的阶段,但你不得不相信:人的尽头,是上帝的起头。
那些曾经热心跟随耶稣的门徒,曾亲眼看见主耶稣如何被捕、受审、被鞭打、最后被钉十字架断气而死,关于这个血腥的场面,他们记忆深刻,因此他们十分悲痛,脸上带着愁容。两个门徒,走在以马忤斯的路上,仿佛走在人生的低谷之中,忧伤、惧怕、灰心,甚至是绝望等各样阴霾的氛围,笼罩着他们。因为,他们素来所盼望要赎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但如今希望已经破灭,一切都已成空。人生走到这里似乎已是黑夜,已是尽头。然而在这段以马忤斯的二十五里路上,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复活的主,加入了他们的行程之中,并且开了他们的眼睛,让他们不仅看到复活的主,而且明白复活的道理,给了他们新的盼望——完全是新的东西:“那最悲惨、最痛苦、最绝望的景况,可以成为通往你们最渴望的自由的途径。”
博尔赫斯藉《阿莱夫》表白:“从那时起,我不再因为孤独感到痛苦,因为我知道我的救世主还活着,终于会从尘埃中站起来孤独剑客。如果我能听到世界上所有的声音,肯定能听到我的救世主的脚步声。但愿他把我带到一个没有这许多回廊和这许多门的地方去。”这也是无数跟随者的心声:“我知道我的救赎者活着”,他是我们继续走向爱,走进自我深处,走向完全的不竭动力。
不论一个人“朝圣”,抑或寻求“回家”路,我们都需要藉着“心灵的爱语”,“走向十字架的真”,活出生命的色彩,让道成就在这不完全的肉身之上,见证十字架的真。
在这段漫漫征程上,除了从《圣经》和祈祷,汲取信仰的力量,我们还需要各种“富含营养”的书籍,与历史对话、与作者对话、乃至与自己对话,让书成为人生征程上,最忠实的伴侣。
很多年过去了,好友若再问起,一生最大愿望为何,我仍会不假思索答曰:拥有一座花园和一座图书馆——在满是鲜花绿植的花园里与书为友,相伴天涯。
(作者系福建教会传道人)

往期精彩回顾
【原创】路在何方
世界上最古老的城——耶利哥
【读经】巴刻:圣经的默示并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灵感


订阅方式
《信仰之旅》为季刊,每季度末出版
每本7元,另加邮挂费4元,合计11元
汇款地址:北京崇文门内后沟胡同丁2号信仰之旅编辑部,邮编100005
投稿方式
信箱:xinyangzhilv@126.com
有投稿意向的弟兄姊妹可通过本公众号留下联系方式(微信号,QQ号等)
我们会与您取得联系
《信仰之旅》杂志微信号
xinyangzhilv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