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榜头藏了个地质博物馆|圆通岩的石景美的让您心醉-厦门天竺岩寺


后坂圆通寺南石坡场
仙游县后坂风景地质成因初探
后坂风景区位于仙游县榜头镇后坂村,离镇中心约2公里。景区内的后坂寺(又名圆通岩),海拔约100米,背靠的高平山海拔169米,它是塔山(857米)的一条支脉,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富永爱。景区面向的东乡平原,是仙游县最大的一块小平原,这为进出景区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
景区的范围不大悲情江湖路,然而,在长期地质历史时期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如上观音石、下观音石、南石坡场、西石坡场、桃源洞、即九鲤石、圆石洞、卧仙石、乌龟石、鲸鱼石和石鼓群等地质现象和地貌景观。这些景观以奇石异洞为主,曾吸引了县内外的众多游客。为了弄清这些景点的地质成因,笔者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参阅了有关资料后,作出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后坂圆通寺下观音石
上观音石和下观音石
上观音石位于高平山西部山坡上,系由三块岩石垒成,岩石的三角形底座边长分别为6米、5米和5米,高约10米。三块垒石的厚度不一浴血擒魔,自下而上厚度分别为4米、3.5米和2.5米。下观音石位于高平山西南部,底座也成三角形,边长分别为8.1米、6.5米和2.6米,高8.7米,系由两块岩石组成,底座厚度为5米,上部岩石厚3.7米。因这两处景观石的外观极似观音菩萨,故名。
两处景点的地质成因也较为相似我爱唐人街。马秋子总的来说,这两处岩石均为燕山晚期第三次侵入形成的钾长花岗岩,岩石的成份以钾长石、石英、云母为主,钾长石占大部分。岩面上布满晶洞,岩石质地硬且脆。该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因不均匀的收缩而形成了许多区域性的节理,如北北东向、东西向及水平方向的节理。同时,又在长期地质历史时期中,受到新华夏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一组剪切节理(它们分别是北东40°—45°及北东300°—315°构造节理线),这一组节理线与东西向节理一道把岩石切割成三棱柱形,从而形成了垒石景点的基本骨架。再在长期地质年代的外力作用下,由于不均匀的风化、剥蚀、侵蚀及搬运作用下,质地较硬的部分保留下来,质地较松的部分搬离了原地,从而形成了独立于坡地上的垒石——观音石。两个景点的岩石结构不同的是,上观音岩的水平节理比较发育,从而使大块岩体一分为三,并垒成三叠形态的上观音岩。而下观音岩中的上下两块岩石节理则属于非构造节理,其节理形状为不规则的圆弧形,它的形成则与岩石热胀冷缩等风化作用有关。


南石坡场与西石坡场
该景区中较典型的山地石坡场分为两处:一处在后坂寺南面,为南石坡场,另一处在寺门西侧,为西石坡场。南石坡场为一宽广平坦的基岩出露的山坡状场地,形如四边形,边长为28米及26米。因其倾角较小,仅为15°左右,像一块平坦且略有傾斜的晒谷场,故名为石坡场。西石坡场稍大些,长45米,宽35米,石坡场的下半部倾角较大,约为25°冯卓君,上半部倾角较小,约18°左右,上下部连成一片,蔚为壮观。
石坡场的形成首先与景点岩石的成份、质地有关,这里,石英含量较多的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强,往往形成裸露的基岩表面。其次,高平山山地在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正处于上升状态新食神,且上升速度较快,岩石风化剥蚀速度相对慢于山体的上升速度,因而杜宜骏,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物较薄。加以高平山山脉成北东40°走向,倾向东南,这样,春夏季节,东南海面上刮来的暖湿气流沿着山地东南坡抬升时,容易形成降水,平整匀称的石坡地在充沛水流的不断冲刷下,风化物不断被带离原地代婚,使这里留下了裸露的基岩表面,即为石坡场。
西石坡场的中部,石英岩脉较为发育,其中不同走向的岩脉有三条,分别为北东290°、北东310°及北东348°,这样,在石英岩脉经过的地方,岩石中的矿物结构较为松散,极易受水流侵蚀,因此,在石坡场中部沿着石英岩脉的发育方向上形成一条长4米、宽1.4米、高1米的侵蚀性石坑,而且德生防水,越往西北,流水溯源侵蚀得越历害,因而,石坑也越大越深。
西石坡场的右侧上方有一石壁,长约18米、高6米,上面有摩崖石刻“忍”字,该石壁的形成主要在北东30°构造节理的作用下,岩石沿北东向分解,加以外力作用的配合,使节理线南面的岩块崩落后迁移而离开原地,从而形成陡峭的石壁景观。


圆通岩洞室的“一片瓦”
圆通岩洞室位于后坂寺的中殿,它与寺门建筑融为一体,是寺庙建筑的主体部分。其洞室乃是由两块巨大的圆石分别嵌在前后几个大石坎上而形成一大一小两室相通的自然洞景观。其中吉田松阳,大洞室位于“桃源洞”室的东侧,由三块岩石相叠而成,刻有“即九鲤”的大洞室左侧岩石是基岩的一部分,右侧为一石坎,“即九鲤”石与另一石坎上嵌架着“一片瓦”,从而构成了大洞室这一景点。这里为祀奉何氏九仙的厅堂,堂前大圆巨石为厅堂的顶板,前壁顶上有“圆通岩”题刻,厅堂西侧的石壁上书为“梦觉”两字,洞内为祈梦场所赵安吉,里边铺有草席供人祈梦之用。
小洞室位于大洞室西边,洞室右侧上刻有“桃源洞”三字的大圆巨石,高约5米、宽4米左右,是一条垂直节理发育而成。上面为室盖顶的大圆石长约7米、宽3米和高4米,倾角约为50°,作为自然的嵌式屋盖,形成又一处独特的“一片瓦”景点。
该处两景点的成因较为相似,主要是由于岩石在北东104°、北东54°及东西向节理的作用下,基岩被分割成块状;又在不均匀的风化、剥蚀和侵蚀作用下,基岩之间有些较为松散的部分被搬运并带到别处,从而形成了“桃源洞”和“即九鲤”石旁的较大空间。再加上当地雨水充沛,坡地高处上的巨大滚石被流水冲到坡下,即搬运到此地,并嵌叠在诸石坎之上欧朗德斯,即成了“一片瓦”的盖顶,从而形成自然洞的景观。
圆石洞与卧仙石
圆石洞位于寺院西侧,与寺院建筑相排列。洞室长17米、宽11米、高2.1—2.5米,是景区中最大的一个自然洞。而卧仙石位于景区东部,其中也有一石洞,称为蝙蝠洞,长约14米、宽8.5米、洞高2—3米,卧仙石厚约3米。这些自然洞的形成得益于构造节理线的发育。由于这里除了发育(北东51°及北东315°)剪切节理外,还有钾长花岗岩在形成过程中形成的许多条区域性节理(如北东4°、北东17°、北东36°、北东46°、北东72°、北东94°),还有岩石倾角为11°左右的近水平节理,在这么多条节理的共同作用下,许多宽大平坦的板状岩石能脱离母岩而存在,其下方的较小块岩石在外力作用下会逐渐离开原地,从而形成了仅有一、二个石坎支撑的中空的自然洞。至于圆石洞外围的砌墙,则是人工的产物。

乌龟石与鲸鱼石
乌龟石景点位于高平山麓海拔约210米的山坡上,岩石长约12米、宽5米、高7米,远远望去,形似头朝东的乌龟,故名。鲸鱼石景点位于寺院的西北侧,长约10米、宽3米、高5米,岩石形似头朝西南的大鲸鱼,因此得名。这两个景点的成因较为相似,主要是在构造节理的作用下,使岩石得以分解;接着在外力的长期作用下,使围岩逐渐离开原地。加以岩石本身的成份不一,在不均匀的风化作用下,所受的影响不同,使裸露岩石的有些部位风化较厉害,有些部位则相对弱些;这样,随着地质历史年代的推移,不均匀的风化作用使裸露的块状岩石变得千奇百怪,有的像乌龟,天降之物12有的似鲸鱼,从而,形成高平山坡地中的各种奇石景观。
石鼓群
石鼓群景点位于寺院后的山坡上,这里约有浑圆状的顽石十多处,它们一个接一个地紧紧相连,形成一大石鼓群,因形似寺鼓,故名。卧仙石东侧的两处石景也属此类石鼓景观。
石鼓的形成以构造节理及区域性节理影响为基础,基岩在构造节理及区域性节理的共同作用下分割成近乎方块状岩石。在此基础上,主要由于该地岩层的倾角较大,约为36°,是当地岩石倾角最大的地方之一,因此,在强烈的风化作用下,表层的碎石滚落并搬移他处,留在原地的块状基岩在球状风化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浑圆状形似寺鼓的顽石泰坦穹苍下,即石鼓群景观。
(本文作者:傅文山)

【圆通寺风光欣赏】




本期图片摄影:王明森 游心华
文章摘自:仙游画报
作者:傅文山

仙游榜头后坂圆通寺点滴(十)榜头圆通岩:一个让人忘记世俗的地方
仙游县榜头后坂圆通寺点滴(九)——后坂圆通寺的历史
仙游圆通寺点滴(八)——古刹圆通寺之碑文
仙游圆通寺点滴(七)——寺院的重整与修缮
汕游圆通寺点滴(六)——瑜伽圆满焰口法会
仙游圆通寺点滴(五)——地藏忏法会
仙游圆通寺点滴(四)
仙游榜头圆通寺|千年古刹 重兴再建
仙游圆通寺的点滴(三)
仙游圆通寺点滴(二)
仙游圆通寺的点滴(一)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微信号:厦门天竺岩寺
地址:厦门莲岳路北侧
仙岳山天竺岩寺
电话:0592-5075751
1360693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