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姓氏尋根 話題│河南固始根親博物館-U台说

閩台尋根團到固始尋根 圖/本報河南固始傳真
「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中有固始根」。今年是兩岸開放交流30年会昌县教育局,不少民眾追溯先祖由中原遷徙來台的路線,進行尋根之旅。河南固始縣,是福建、台灣一帶移民後代的朝宗祖地;而每一個到固始尋根的外鄉人,第一站一定到當地的地標-固始根親博物館。
固始縣,別稱「蓼城」,地處河南省東南隅柯立芝效应,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屬中國北方與南方、中原與華東的交融地帶。固始縣根親博物館以姓氏尋根為主題,是河南省唯一以姓氏尋根為主題的博物館。
博物館占地4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是花園式的建築,造型獨特,莊重典雅,「四門敞開式」設計,充分體現固始的開放包容、根連四海的人文精神。
記者走進博物館,展覽以兩株枝繁葉茂的根親樹為起點,象徵著海峽兩岸根脈相連,同祖同源。使用寓意「燕歸來」玄鳥,作為固始根親文化的標誌;並將具有文化傳承標誌性意義的徽派建築與客家土樓作為展覽的主軸,貫穿始終,體現中原文化與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的交流融合。
博物館共四層,一、二層是固定展廳,面積1600平方米,集中展示固始出土精品,包括與姓氏、根文化有關的歷史文物、民俗文物等,這些都是固始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姓氏根源的見證。開闢功績廳纸贵金迷,展示固始籍華人華僑的奮鬥史、成功史和著名歷史人物的功績;尋根廳,展示姓氏譜牒和書畫,為尋根者提供文化交流,展現固始的輝煌與自豪。

固始根親博物館,莊重典雅,體現固始開放包容、根連四海的人文精神。 圖/本報河南固始傳真
博物館根據固始歷史發展脈絡,著重兩大展覽內容:一是以出土文物為主線,集中展示了固始從新石器時代到近代的各類精品文物300多件;二是以固始歷史上四次向東南沿海移民為主線的根親文化展覽。大量的歷史考據、姓氏源流、譜牒和書畫作品,民間交流互動等資訊,翔實詮釋了豫、閩、台兩岸三地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和根親文化的獨特魅力。
看過了博物館,再訪華夏根親文化園,客家山歌对唱這裡每年接待上萬名海內外宗親百川鱼海。距離廣場不遠,是由王審知後裔興建的開閩三王紀念館药圈网。
館內包括尊禮堂、歸本堂、閩王殿、敘倫廳、敦睦廳等九個殿堂,分別展示中華王氏姓氏文化、宗譜、祠堂圖片,「三王」的生平事蹟、在閩建設的豐功偉績;以及隨三王開疆闢土的文臣武將塑像,與他們的生平簡介等。
遊客要體驗祖地的民俗文化,可走走固始西九華山景區的民俗文化體驗旅遊區;村落裡以豫南民俗文化為主調,可以觀賞民俗表演,也可親自動手體驗農耕、粗糧加工、茶葉加工、磨豆腐、榨油、釀酒、織布、造紙、製陶、竹柳編製、打鐵、製香、醬菜等民間手工業生產過程。
除了這些新建景點,固始還有許多歷史名人遺跡以及如黃氏、蘇氏等大姓的宗祠祖廟,共同串起了一條根親文化旅遊線路社旗一高。

唐人故里、閩台祖地 固始縣

唐人尋根樓 圖/本報河南固始傳真
有著「唐人故里、閩台祖地」之稱的固始縣,從西晉到北宋末年的800多年時光裡,因其特殊的地理區位和歷史因緣,曾有四次大規模移民南遷,成為中原地區向閩台一帶移民的肇始地和集中地。也因此將豫、閩、台三地,緊密地連接到一起。
第一次大遷移,是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包括固始在內的中原衣冠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入閩。第二次是唐高宗時期,陳政、陳元光父子率府兵、鄉勇近萬人進入福建,開發建設漳州地區康粹兰,陳元光被後世尊封為「開漳聖王」。第三次是唐朝末年霍二叔,王審知兄弟三人率義軍及吏民數萬入閩帶動的移民潮,王審知被追封為「閩王」。第四次是在北宋末年,鄉民為避戰亂,紛紛南徙福建尋親投友。其中,尤以唐初陳元光父子與唐末王審知三兄弟的兩次大規模移民,影響最深遠。
這兩次移民為中國東南沿海帶去了百餘姓氏、數萬先民,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明和中原社會管理制度,加速了中國東南邊陲的開發建設和社會發展進程呆佬拜寿。這些來自中原的先民在閩地安家落籍後,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其後裔成為漳泉潮汕地區主要人口成分,並呈扇形源源不斷地向台、瓊、港、澳和東南亞及歐美諸地流徙,也造就了如今「漳江思源懷固始,唐人訪祖到閩南」的「根文化」現象。當年開發閩粵、落籍南疆的大唐將士,成為中原漢人入閩入粵及其渡台後裔的開基祖,成為由閩台再漸次播遷東南亞的華人華僑的「根」,成為歐美各地「唐人街」的血緣與歷史源頭唐浣纱。
在台灣,追根溯源,可以說大部分人都是河洛郎的後裔。1953年台灣戶籍資料顯示吴燕娜,台灣500戶以上的大姓有100個,其中有63個姓氏的族譜上均記載其先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1978年台灣出版的《台灣區姓氏堂號考》,對台灣前100大姓的姓氏起源、姓氏播遷、渡台始祖作了考證:前100大姓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的96.42%,其先祖來自光州固始者,計有66姓,另有12姓泛言來自中原故地或光州固始。
正是因為這種血脈與歷史連接,固始與福建、台灣交流頻繁,前來固始緬懷先賢、懇親聯誼的各地華人華僑,客家群體絡繹不絕丹桂香胶囊。

陳氏將軍祠 開漳聖王陳元光

開閩三王紀念館。唐代的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史稱開閩「三王」。 圖/本報河南固始傳真
1300多年前,河南固始人陳元光隨父唐歸德將軍陳政白虎历节,奉詔率固始八十七姓、近萬名府兵南下入閩,駐兵雲霄,息亂安邦,開創了漳州的安定與繁榮,被後世尊稱為「開漳聖王」。在福建和台灣以及東南亞地區,陳元光的影響深遠。而在陳元光的故鄉固始縣,雖然相隔1300多年,這裡依然保留著深深的「元光」印記;位於固始縣陳集鎮的陳氏將軍祠,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固始縣政府邊,是「陳政路」與「陳元光大道」。陳元光廣場中,有一尊陳元光騎馬戎裝塑像,是陳元光「開漳」之地—福建雲霄縣贈送d354。塑像不遠處,是以陳元光命名的「元光小區」;位於城南新區的元光小學,也在今年正式啟用。而對於「開漳聖王」的信眾來說异魔禁区,最值得一遊的,當屬陳氏將軍祠。

陳氏將軍祠,四合院結構,清淨古雅。 圖/本報河南固始傳真
陳氏將軍祠是陳元光之孫陳酆,唐玄宗天寶年間回故里暫居時所建,清代經過整修,大殿的石質廊柱及其下獅子底座等,應為沿用舊基。
祠堂面向安陽山浮光峰,門前一池碧水,稱「月牙塘」,現存房屋31間,為四合院結構,清淨古雅。
大殿中央立陳元光塑像,神采奕奕,威風凜凜。神龕上方書額「威震閩粵」、「塵淨東南」。堂柱楹聯:「開閩數十年烽火無驚稱樂土,建漳千百載香煙不絕祀將軍」日食妖后。左配殿供奉的是陳元光祖父陳克耕、祖母魏敬夫人塑像,右配殿供奉的是陳元光父親陳政塑像。

陳元光廣場,開漳聖王陳元光騎馬戎裝塑像。 圖/本報河南固始傳真

陳氏將軍祠內,盡顯歲月洗禮痕跡。 圖/本報河南固始傳真
唐高宗總章二年(西元669年),因嶺南泉潮間發生「蠻獠嘯亂」,郭文韬陳政率府兵自固始前往平叛。次年,陳敏、陳敷領軍奉母攜家眷入閩增援。陳敏、陳敷及其子歿於途中,魏敬夫人強抑悲慟,毅然自佩帥印,攜孫兒元光領軍繼續南下。祖祠面向的浮光峰上有座雲霄廟我的上高,也是為魏敬夫人所修,始建於唐天寶年間,幾經廢興。
今天的固始縣根親博物館內,還闢有「魏氏夫人出征」展欄,據說影視劇中的宋朝楊家將佘太君原型,就是她。

回望原鄉 漳江思源溯固始

台灣開漳聖王廟中區聯誼會,護送聖像回到故鄉。 圖/本報河南固始傳真
兩晉到北宋末年,位於中原腹地的光州固始,是中原地區向閩、粵等東南沿海地區多次大規模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數百年後,這些沿海省分的居民,又逐漸向台灣、東南亞、歐美等地遷徙。因此,雖然與台灣遠隔千里,但今天的河南省固始縣,卻稱得上是許多台灣民眾的鄉關祖地,也被譽為「全球華人最嚮往的十大根親文化聖地之一」凌惠平。
2012年,固始的城市地標-講述固始與台灣親緣紐帶聯繫的固始根親博物館,成為河南省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連續多年舉辦的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也成為當地展示根親文化最具特色的平台之一。
「台灣訪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固始縣台胞台屬聯誼會會長齊超向記者介紹,根親博物館自開館以來,每年接待閩台及世界各地宗親團體懇親聯誼活動40多次。2011至2015年,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於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期間,在固始舉辦「回望原鄉—閩台百家姓氏源流巡展」,展出近百幅閩台兩地百家姓氏源流掛屏,和200多冊閩台兩地姓氏族譜,以實物印證了固始與閩台民眾一脈相承、根親情深的淵源關係。
齊超說,每年從世界各地前來尋根的民眾有很多,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台灣供奉「開漳聖王」的廟宇,每年少則兩、三個,多則七、八個團組來固始交流,有的還護佑聖像回到祖地。有一位耄耋之年的陳老先生,從台灣來到固始陳元光祖祠,親吻祖祠前的泥土,還帶一些祖地的土回台灣美影社,告誡子孫銘記固始是原鄉,是祖根地。還有王審知的後裔,用紅布小心翼翼地包裹著王審知故居遺址的磚塊,帶回台灣的忠懿王廟瞻仰祭拜,這是他們對家鄉、對根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