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官釉贯耳尊 2018北京宝瑞盈春拍预览|雍正-石在钰韵

2018北京宝瑞盈春拍预览
预展时间
2018年6月17日-6月19日 9:30-20:00
拍卖时间
2018年6月20日 上午9:30(星期三)
预展及拍卖地点
北京亚洲大酒店大宴会厅
北京市东城区工体北路新中西街8号

幽淡隽永,引人入胜
——雍正 仿官釉贯耳尊
作者:程庸
中国陶瓷史上,后朝仿造前朝的陶瓷样式,后朝官窑仿造前朝的官窑,十分普遍,小米3和魅族mx3其主要意图开讲啦吴京,多是对前朝的敬意与怀念。到了清初三代,这类仿造前朝样式的好古之风更是盛行。
高:56cm
年代:清雍正
清三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阶段,制瓷工艺达到历史巅峰,同时,仿古瓷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清朝政府为了保证仿古瓷的高水准,在宫廷御窑厂特意设立了“仿古作”,即仿古作坊魔魂启临,由专门的团队与艺术家来负责烧造。这个仿古作的产品,往往由帝王亲力亲为,参与审美趣味的选定与设计,还在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努力使仿古作出产的每一件作品都能尽善尽美。当然,在具体的烧造执行中,宫廷的督陶官则起到最根本的作用。督导官往往严格按照产品设计来安排生产,在烧造现场层层把关,全方位掌控每一道的生产质量关。雍正乾隆时期的督陶官唐英就是一位出色的陶瓷生产总管。他在雍正、乾隆年间主要负责陶瓷烧制,作为督陶官,他不仅熟知前代名窑瓷器,有精深的鉴定能力,更有高超的制瓷技术,金美幸能保障整个陶瓷生产流水线的高效运作刘培柱。 据唐英《陶成记事》(1735年)记载,当时仿古瓷数量多,品种丰,仿宋代名瓷在继承宋代瓷釉器型的同时,还吸收了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元素。(1)这件雍正仿官釉贯耳尊,应该属于这一类。宋代官窑中的贯耳造型,多见官窑贯耳壶(瓶)、贯耳穿带扁方壶(瓶)等,而这类贯耳尊可能是雍正时期的督导管唐英所创,该尊糅合了宋代官窑器型与商周青铜器型的元素。
这件书写“大清雍正年制”双排六字青花款的仿官釉贯耳尊,通体施粉青釉,釉层肥厚,布满细小不规则纹片,器形敦实,古朴大气。这类仿官产品,往往釉色十分丰腴肥润,为历代藏家所青睐。为什么注重釉色的滋润?以承继正统宋代官窑为己任的唐英,深谙宋官青瓷生产的奥秘,那就是以烧造出玉质感的釉色为首洪武大案选,瓷器釉色必须具有玉质的效果风流黑道学生,而南宋官釉可以说是历代瓷器中最具玉质感的。据专家测试,宋官釉玉质感主要成因于厚釉多层结构。“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釉中多层釉中间层聚集大量的微晶和部分气泡,从而使光线入射到釉表面时产生多重的漫反射、散射灯光学现象,”如此现象与硬玉内多晶结构的光学性能类似,于是这类瓷器釉色的玉质效果产生了g6142。
宋官窑瓷器追求玉质感,缘于宋人尚玉,玉器温润文雅的视觉美学及坚忍不拔的精神特质,向来是中国士大夫对性情品质的追求,向前可以追溯到孔圣人,孔圣人对玉器美学的定论,特别是君子比德以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玉与人格的关系影响了后世。南宋朝廷对玉仍然充满向往,但因江南少玉料资源,只得寄希望于所生产的瓷器釉色类玉,这是南宋宫廷大量生产官窑青瓷的一个原因。(2)
南宋青瓷釉崇奉玉器温润、坚定、雅致的品质,同时期的其他艺术品种,诸如漆器、家具等,也在努力追求外表如玉的光泽。漆器、家具外表往往依赖精细打磨,以形成一种表相温润如玉的美感。到了清初雍正朝,精仿官窑器更是努力追求玉质感。唐英的美学向往恰恰与宋代匠人气息相通,其制作的瓷器釉色丰腴肥润,留下了不少佳作。这件贯耳尊釉色肥厚,色泽温润,如脂如玉,与清宫所藏唐英督烧的仿官釉如玉的瓷器同类。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双排六字青花款”
此尊口部有伤,但虽残犹珍。雍正朝的仿宋官釉作品,在康、雍、乾三朝中,水平最高。《竹园陶说》一书中说:“雍窑珍品多仿古,当时由宫中发出古瓷甚多,交御窑厂仿制。制作有本,故其出器甚精,尤以天青一种至为神化,幽淡隽永引人入胜。”唐英仿古末日深眠,非常重视古代文献资料的描述,如《格古要论》对宋代官窑的记述:“官窑器,宋修内斯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易,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这些文献中多次提到的“紫口铁足”、“金丝铁线”,往往成为唐英仿古制作的圭臬罗列好相依,仿古要得其神韵,同时又不能刻板地完全加以克隆。比如南宋官窑瓷的足部形式,通常平削处理,整体方正,加上沉郁的黑胎中泽佑二,便得稳如磐石之感,雍正仿的足部制作当然也是考究,修理规整,自是毋庸置疑邵阳三农网,但圈足底沿脊背处却被修成半圆型的“泥鳅背”状,并在表面涂了一层含高氧化铁的料浆,进而呈现的黑褐胎色,高温下烧成后呈现了“铁足”状。可见既继承了宋官“紫口铁足”的特色,又仿中有创,留有雍正朝的特点,这正是雍正朝仿古器的可贵之处。(3)
总之,雍正朝仿造宋代青釉官窑,可圈可点,此器可做范例。
备注:1,《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真赝对比、历代古窑址标本图录》序言,紫禁城出版社
2、3,杜正贤、周少华著《南宋官窑瓷》105页、130页潘宏伟,江西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