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上绘本课》
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儿童文学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受到了广泛关注。它以生动、形象的插图和简洁、优美的文字,传递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作为一名老师,我有幸在漳州的一所小学上了一堂绘本课,现将这次教学经历与大家分享。
一、课前准备
为了上好这堂绘本课,我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我挑选了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绘本——《爱心树》。这本书讲述了一棵大树和小男孩之间深厚的友谊,寓意着付出与回报、珍惜与感恩。其次,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绘本的起源、发展以及在我国的教育应用情况。最后,我设计了课堂环节,包括导入、绘本展示、互动讨论、总结等。
二、课堂实施
导入
上课伊始,我以一首轻松愉快的歌曲《爱心树》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简要介绍了绘本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对绘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绘本展示
在展示《爱心树》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画面和文字,让他们在欣赏绘本的同时,感受故事情节的推进。我一边讲述故事,一边让学生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如大树的表情、动作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互动讨论
在讲述完故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我提问:“你们觉得大树和小男孩之间的友谊是什么?”,“你们在故事中学到了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在讨论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总结
在互动讨论结束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我指出,《爱心树》这本书传递了友谊、付出、珍惜等价值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
三、课后反思
课后,我对本次绘本课进行了反思。我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点收获:
学生对绘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课堂上的互动讨论,我发现学生们对绘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喜欢这种图文结合的阅读形式。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在互动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课堂氛围活跃。
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讨论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表达。
当然,本次绘本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如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互动讨论环节略显紧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改进,努力提高绘本课的教学质量。
总之,这次绘本课让我深刻体会到绘本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绘本将成为我教育学生的有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