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天阔【启蒙乐器有限公司,启蒙艺术教育】从《人民的名义》看教育:孩子究竟该“穷养”还是“富养”?-新乡启蒙琴行

巩天阔
从《人民的名义》看教育:孩子究竟该“穷养”还是“富养”?
《人民的名义》昨日胜利收官!追过剧的人一定会对剧中大贪官赵德汉印象深刻:

面对满满一冰箱的人民币,他声泪齐下:
“我一分钱都没花,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
在侯亮平提及自己孩子一年三四万的补习费后,赵德汉马上答到:那也得投资,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大概也是全天下父母的心愿。
赵德汉是在贫穷中长大的孩子,这样背负着家庭压力“穷怕了”的孩子,也会因为贫穷意识而影响眼界和格局。
这些从小在物质上未能得到满足的孩子,往往长大后会特别在意金钱,对金钱的渴望是安全感的来源。唯一能让他们觉得幸福的,就是存折上银行卡上不断上涨的数字或是满屋的钞票。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每天受着贫穷价值熏陶的孩子,“贫穷观”会根深蒂固!
让我不禁想起很多人坚持的“穷养儿富养女”的教育观念。其实,“穷养儿”是为了让孩子能够珍惜劳动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出发点本没有错,但是用过头了就变味了!
穷养孩子不是什么都不给孩子,起码的生活需求该满足的一定要满足。当然了,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小小年纪就有了过度的物质需求,今天要买这,明天要买那,家里的玩具、衣服堆积如山,可孩子还是乐此不疲的要买到新的。孩子为了攀比要这要那,爸妈就要好好和孩子沟通引导。
很多父母脑子里总是想着“为了孩子多赚钱”,帮孩子买很多的衣服和玩具,却忽略了陪伴的重要性。“我每天辛辛苦苦的工作、赚钱不还都是为了你能有更好地生活”。比起冷冰冰的物质,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温暖的爱和陪伴。
或者另一类父母说“我们没钱,我们这辈子就这样了,我们什么也给不了你,家里只能靠你了。”父母的“哭穷”只会让孩子变得忧心忡忡,影响他们的金钱观,甚至严重影响他们对家庭的安全感。
就算是真正贫穷的家庭,与其一味地“穷养”孩子,不如让他们自己感知生活的不易,父母以自己独立的经济和人格做榜样,也可以让孩子知道:好的生活是可以通过努力赚来的。
同样的,即使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如果过分地“富养”孩子或者大人处处展示着对金钱执着,那么孩子的内心也是无法富足的。
《人民的名义》中汉东省反贪局局长陈海的儿子,5年级的小皮球已经知道用15元贿赂足球队长,给自己争一个上场机会。还说:“不花钱办不成事儿,现在都这样。男同学的理想是买兰博基尼,女同学的梦想就是嫁豪门。”
“富养孩子”难道是教他们物欲横流,炫富攀比吗?难怪小学生的理想都成了买豪车、嫁豪门。
富养是心态,而不是生活状态
孩子想要弹钢琴,满足,哪怕半途而废,但他最起码进入了音乐的世界,体会到了就值得;孩子想要旅行,满足,因为增长的见识远大于钱;
父母在童年满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来在哪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著,有自由去体验更高级的需求层次。
富养是有原则的
1、超出家庭实际经济能力的富养不可取
结合你的能力和意愿考虑,是不是要满足孩子。可以满足最好,如果不能,请诚实的告知,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很多满足,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不配得。请告知孩子:妈妈因为资金不够所以不能买,是妈妈的问题,并不是妈妈不爱你。
2、全家吃糠孩子吃肉的富养不可取
富养并不等同溺爱,为了完全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全家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日后孩子变得自私而不自知,会觉得全天下都欠他的,那时候就悲剧了。
3、只用金钱灌溉的富养不可取
天下最容易的就是花钱,父母对孩子的关怀用钱表达,爱也用钱表达,那他就会觉得我有钱,那我不用怎么努力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用物质来衡量人的价值,看不到精神上的可贵。
记得:孩子的童年是一次性的,错过了,无法弥补。如果可以,请让孩子富在体验上、见识上,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让孩子能有更开阔的视野、多元化的体验~
一个孩子的内心是否富足或贫瘠,并不完全是由于物质是否缺乏而导致,而是一个家庭对待生活的态度。与其纠结穷养孩子还是富养孩子,不如帮助孩子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当孩子提及贫富时,父母只要努力做好自己,给予孩子爱的承诺,保证孩子内心的安定,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可以了。
本文编辑:启蒙周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