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天阔【吴风越韵】吴氏渊源之古梅里吴地源头,吴家人快来看看……-无锡新吴旅游

巩天阔

吴氏姓氏渊源炎帝与黄帝
据《史记》记载,炎帝与黄帝是中国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距今约6000—5500年。炎帝姜姓,又称赤帝、烈山氏,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由于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被迫游牧进入中原涿鹿(今河北省),得到了黄帝族的援助,继而攻杀蚩尤。此时,黄帝与炎帝已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黄帝姬姓,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新郑市),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在此期间有了文字。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阪泉据说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也打败了山东、河南、安徽一带的九黎族,三族融合,以黄帝族为主,因此,黄帝便成了多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最终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炎帝和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一直到夏、商、周时期,各位帝王都认为自己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中华黄帝王朝,在纪元前2698年建立,黄帝本姓公孙是少典国之子。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是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案:黄帝有熊国君,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生帝于面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黄帝。封泰山,禅亭亭。亭亭在牟阴。徐广曰:“号有熊。”司马贞《史记索隐》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

吴氏姓氏起源
黄帝生二十五子,其得到姓氏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史记索隐》案:黄帝立四妃,象后妃四星。皇甫谧云:“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汉书?古今人表》彤鱼氏女,生夷鼓,嫫母苍林。日月升空,斗转星移。许多年后,黄帝的姬姓氏族子孙沿着北洛河南下,经过大荔、朝邑、韩城一带,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沿着中条山、太行山向东而去,经过山西的永济、霍县、洪洞、芮城、新绛、临汾、河津,到达今天的北京附近。有的继续迁徙,南下,向河南的陕县、许昌进发。
故《左传》云:“虞、虢、焦、滑、霍、杨、魏,皆属姬姓。”从这些姓氏分布的地理情况看,都是黄帝的子孙。研究和考古证明,黄帝部落应当发源于黄土高原。黄帝的后裔从高原上走出来以后,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夏、商、周时代使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到了大周王朝,姬姓势力发展到了当时的鼎盛地步。
周王朝周天王姬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王,国史习惯称为周武王)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由来。诗曰:周室开基立帝图,分茅列土报功殊。制田世禄惟三等,品爵官人树五途。铁券金书藏石室,高牙大纛拥铜符。从今藩镇如星布,倡化宣猷万姓苏。等级封赏后,周王发现大家都姓姬,这样下去全国都姓一个姓,难免会重名,便下令只准承袭爵位的嫡长子孙可以姓姬,其他姬姓诸侯国的公子、公孙都得改成别的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姬姓诸侯国的子孙都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父祖的名号为姓,所以到了后来姬姓反而不多了。周朝王族最后一任国王,在位59年的周赧王姬延的后代也不姓姬了,改成周姓。
封列国诸侯名录最著名者
鲁(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4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以辅周室。
齐(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封地,今山东青州府。
燕(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魏(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管(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河南信阳县。
蔡(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曹(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
成(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为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霍(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
卫(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北京冀州。
滕(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山东章丘县。
晋(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
吴(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
虞(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曰姬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虢(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楚(芈姓),子爵。系黄帝王朝第三任帝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
许(姜姓),男爵。伯夷之后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
秦(嬴姓),伯爵。系黄帝王朝第三任帝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陕西西安。
莒(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
纪(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东莞县。
邾(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封国地为今山东邹县。
宋(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为今睢阳县。
杞(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后。封国地为今开封府雍丘县。
陈(妫姓),侯爵。系帝舜之后。封国地为今陈县。
蓟(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为今北京顺天府。
以上列出的著名列国诸侯的后裔,就是改以国名、邑名以及父祖名为姓,组成了今天众多中国姓氏的主要部分。
后世之姓的其它起源
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吴氏姓氏文化鼻祖
吴氏姓氏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25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勾吴”或“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4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8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吴姓来源于黄帝26世孙泰伯与仲雍,泰伯为开姓始祖,仲雍为传姓始祖。二人均为周部落首领黄帝25世孙古公亶父的长子和次子。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泰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受到后世所敬仰。泰伯无子,死后由其弟仲雍继位。泰伯葬于梅里东(今鸿声镇)的皇山(后名鸿山)南麓。周武王灭商后,派人找到仲雍的后人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吴国君主。泰伯也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
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苏皖两省全境及赣东北部分地区,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古梅里不同于其他江南古镇,它是一部“句吴”古国的历史;是全面展示“句吴”古国的兴衰、历史事件与人物典故的露天展览馆。
一、江南立国的源头:
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句吴”国,建都于梅里。
二、江南运河的源头:
“伯渎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
伯渎运河
三、江南吴氏子孙繁衍的源头
“泰伯庙”“泰伯墓”,至今完好。
泰伯庙
泰伯墓
四、江南道德的源头
孔子尊泰伯为“至德”,“至德名邦”古牌坊至今还在。
“至德名邦”古牌坊
五、江南教育的源头
泰伯来到江南,“以石为纸、以炭为笔、以歌为教”教化蛮民。如今,梅村中学(中华中学)、梅里中学、实验小学继承了这个传统,这些学校均为江苏省级以上重点学校。
无锡梅里中学
泰伯像
六、江南农桑文化的源头
梅里桑、麻、五谷种植历史悠久,从泰伯来到江南就开始了。
苏州丝绸博物馆
七、江南梅文化的源头:
泰伯定居梅里的原因之一是此地野梅众生,一片灿烂。
八、中国水军和造船业的源头
泰伯第十九世孙——吴王梦寿,在此广造战船,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水军。
九、中国军事著作的源头
孙武在这里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兵法《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城
十:中国娘子军的源头
为验《孙子兵法》,孙武在此“演兵斩王妃”,并建立了中国第一支娘子军。
在吴地这样的源头文化还有很多,如泰伯第一个唱出“吴歌”来,“吴歌”是中国戏曲之源等等。有待考证。
来源:吴氏文化传播
转自梅里聚焦

随手转发,传播“魅力吴都,盛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