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胆为守,扼敌咽喉的朱然-马二文科实验班2017
作者:徐綦

现在演员早已离开了舞台,布景早已被拆除,但它无声的台辞却在我的思想中萦回不息。”——《皮科罗剧团,贝尔多拉西和布莱希特》
华夏的五千年浩瀚历史长河中,滚滚向前的车轮踏碎了尘封的痕迹,时光流转,不变的是记忆中的故事和传奇。在中华历史上有这么一段时代,他是动乱的时代,他是黑暗的时代,他是出英雄的时代,他是精彩绝伦的时代,他是充满希望的时代,他更是让古今多少人魂牵梦萦,常挂嘴边的时代替死者说话。九色鹿教案这里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刀光剑影和金戈铁马,这里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热血和烈酒,这里还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儿女情长和洒脱自在杨玉章。这个时代是被一个个的英雄一个个的传奇所撑起的,回首望去,不负人间潇洒走一回。
这是三国。三国旧梦琉璃,忆往峥嵘朝夕。
长江之畔,滔滔而去的江水拍击着犬牙差互的江岸,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岸上娇艳欲滴的桃花,时而有花瓣御风旋而飘落,耀亮了满园的春色。这里有河网密布、长江天险,这里有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里有楚越清调缥缈于整片大地,这里有“江东子弟多才俊”,这里有花下美人的娇颜,有衣白如雪翩翩少年,更有无数的英才像一只只萤火虫,照亮身下的这片江南土地。
这是东吴。胜地古东吴,英灵何世无。
他在夜半时分醒来。铜壶中滴水的声音在寂静夜里比汉水奔流更响。更声不闻,天色仍旧晦暗。他披衣坐起,自觉头昏脑沉。寝具间颜色贵丽流重,叫他神昏目眩。魂迷目散间他尚有心思想,待天亮必定命人将这套被褥换去,将军在外怎可起居奢侈。他起身借月色登上城楼天神剑女,城中是安然恬静、已入梦乡的荆州百姓,城外是战旗飘摇,铁戈林立的曹伟虎狼之师的驻军营帐。他望着前方,若有所思地捏紧了拳头。他镇守荆州已久,以勇烈胆守著闻。曹魏大军压境,他陈力危邦,犯疾风而表劲,奋身励战,枕戈长息,投袂徼功,故能成名一时。古人有言曰:"世乱识忠良。"益斯之谓矣。
这是朱然。国之藩屏,坚如磐石,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三国演义》是一本演义小说。他与正史不同,没办法体现对于历史人物最客观最公正的评价。为了烘托重点描写的主要人物其“光辉高大”的形象,其余次要人物就会遭到冷处理。东吴名将朱然就是其中之一。朱然在《三国演义》中只出现过两次。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开篇写道,“却说孙权求计于吕蒙。蒙曰:‘吾料关某兵少,必不从大陆而逃,麦城正北有险峻小路,必从此路而去。可令朱然引精兵五千,伏于麦城之北二十里……。’权大喜,遂令朱然、潘璋领两支精兵,各依军令埋伏去讫。”关羽父子果然在小路被朱然、潘璋所捉,后遇害。在第八十回陆逊营烧七百里中,罗贯中安排赵子龙“忽遇朱然,便于交锋;不一合,一枪刺朱然于马下……。”在演义里,朱然被化为打酱油的人物,出场没多少镜头就领了盒饭,落得一个武艺不精,无胆无谋的战五渣形象。但在实际的历史上,朱然却并非死在赵云枪下的无名小卒,而是威震敌国的骁勇之士。
朱然,字义封,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众所周知,三国时期丹阳兵很强悍,曹操就曾经说“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因此,朱然从小也就是一个猛将坯子。兴平元年(194年),当时朱然的养父朱治未有子嗣,于是请求孙策把朱治的姐姐的儿子施然(时年十三岁)作为子嗣。东吴政权以世家大族为支柱,顾张朱陆是江东著名的四大士族,而朱治就是朱家的代表人物,是帮助孙坚据守江东的开国勋臣。《朱治传》:治从钱唐欲进到吴,吴郡太守许贡拒之於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贡南就山贼严白虎,治遂入郡,领太守事。……权历位上将,及为吴王……是时丹杨深地,频有奸叛,亦以年向老,思恋土风,自表屯故鄣,镇抚山越。朱治败许贡,领吴郡太守事在兴平二年,权为吴王后,乃以年老离任。此则朱治领吴郡太守至少二十八年也。由此可见朱家在江东势力之大。因此朱然虽说本性不为朱,为过继而来,但也算得上是半个士家大族的成员。
于是孙策遵从朱治的意思卡帕鞋,命令丹杨郡守以羊酒为礼召请施然,施然来到吴后,孙策厚礼相贺,施然遂改姓朱。施然在经过了隆重的过继典礼之后,成为了可承袭职位的名正言顺的朱姓子弟,取得了跻身社会的稳固基础。《三国志?吴书十一?朱治传》:“然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治率数年一遣诣王府,所遣数百人,每岁时献御,权答报过厚。”《吴录?士林》:“吴郡有顾、陆、朱、张为四姓。三国之间,四姓盛焉。”建安五年(200年),朱然曾经和孙权一同读书学习,友情颇深。孙权承继孙策统领江东后,任命朱然为余姚长。后又被任命为山阴令,加折冲校尉,督领五个县。孙权对他的才能感到惊讶,分丹杨为临川郡,以朱然为太守,授两千兵力给他。正值山贼四起,朱然出兵讨伐,约一个月时间便平定乱事。是时丹杨、豫章等地山贼处处屯聚,孙吴于建安十年前后对其发动了大规模的征讨,如贺齐讨上饶,周瑜、孙瑜讨麻保二屯等,朱然讨临川贼,约在此时。故朱然就任临川太守,当在建安前十年。——可见朱然的骁勇善战和军事头脑,朱然的军事生涯也由此开始,逐渐踏向巅峰。
《三国志?吴书十一?朱然传》:“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根据当时一尺约等于现在24cm进行换算,就可以得出朱然其实身材比较矮小,个头还不到一米七,但是“气候分明”体现了他的精神面貌和气场之足。就是这么一个个头不高的朱然,真正开始声名远扬,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参与夺取蜀属荆州、袭杀关羽的那次对三国格局影响深远的战役中。孙权遣陆逊、吕蒙劝降糜芳、士仁,兵不血刃拿下公安、江陵后,吕蒙留下安抚关羽军家属和荆州人心,完成了对关羽军斗志的瓦解这最重要的一步;而陆逊径进宜都,刘备之宜都太守樊友委城而走,余众及长吏纷纷归附,陆逊兵不血刃拿下宜都,断了关羽逃往巴东的归路。与此同时,另一路军队,孙权所遣朱然、潘璋已先行前往临沮,占领夹石王若望,断关羽逃往房陵、上庸的必经之路,并最终于漳乡由潘璋部将马忠擒关羽,斩杀之。朱然此战擒羽之功,为东吴袭夺荆州,擒杀关羽的整个军事计划划上最后一笔。此战并不是体现朱然正兵相合的军事素养,但是在“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地形十分复杂的安康盆地最终保证擒关羽,需要对地形的认识及侦查方面都有一定的把握。此可谓朱然名将之路的开始。吕蒙病重,推荐朱然为继,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吕蒙毫无保留的推荐,对于朱然的声名提升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朱然是由县令开始扎扎实实做起,逐步成长起来的。二十年磨一剑,要等来亮剑的那一刻,需要厚积薄发。这年,朱然三十八岁。
朱然从吕蒙手中接过了符节,也接过了镇守江陵的重担和责任。黄武元年(222年),刘备东征,攻打宜都,朱然督领五千人与陆逊合共五万人抗击刘备,与陆逊、韩当在涿乡大破刘备,朱然攻破刘备前锋,截断刘备后路,刘备于是败走,退还白帝。拜征西军,封永安侯。这一军事行动的成功,直接决定了夷陵之战成为歼灭战,刘备军此役几乎全军覆没。自此蜀汉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黄武元年九月,曹魏发动三路伐吴之战。西路有曹魏大将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等人共将数万人,围攻朱然镇守的南郡治所江陵;魏文帝曹丕自住宛城,为曹真、夏侯尚军之势援;别有时江夏太守,讨逆将军文聘率军屯沔口,阻东吴江夏郡以东援军援救江陵。东吴本有将军孙盛率万人立坞守备江中百里洲,但却为张郃率重兵所破,导致江陵中洲被夺;夏侯尚又分兵三万作浮桥,并增援江陵中洲,让外围的诸葛瑾、潘璋、杨粲等人无法援救朱然。至此,江陵城中的朱然彻底沦为孤军,“中外断绝”。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当时城中瘟疫横行,将士多患肿病情断西藏,堪战者不满五千人。古代共有三种主要的攻城方式,分别是建造箭楼、堆积土山和挖地道。根据记载,外围的魏军当时“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诸般攻城手段同时施用。吴军将士皆失色,朱然却如同城内军队的精神支柱一般,始终泰然自若毫无惧色地激励将士,并伺机出城攻破魏军两屯,打乱魏军进攻节奏,拖延时间等待援军,并及时察觉内鬼江陵令姚泰,将其斩首。朱然死守江陵,浴血奋战,自元年九月至二年三月,整整六个月时间,朱然以五千人守住了曹魏十倍于自己的数万人的严密围城,到粮食将尽的时候,终于迎来了转机。一方面,江陵城中的疫病蔓延至曹魏军中,加之连月不克,导致魏军时期低落;另一方面,春天到来,江水将涨,潘璋看准这一时机建议前往上游作竹筏,顺流烧断浮桥,困死夏侯尚军,可惜被董昭等人及时意识到,夏侯尚军仓皇退出中洲;再加上另外两路均因各种原因已先后败走或退军,西路继续进攻讨不了好,所以西路诸军借此不利情况一并退军。虽然因此一场歼灭战变为击溃战,然而功绩亦不小余美颜,朱然也因此圆满完成任务。此为朱然一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至此魏军丧胆,朱然“名震于敌国”傲妃风华无双。(《三国志?吴书?朱然传》: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黄武五年(226),即魏太和元年,曹睿刚刚即位,国内局势不稳,孙权因丧伐魏,举兵五万攻江夏太守文聘于石阳,又命诸葛瑾、张霸等引兵攻襄阳。然文聘坚守,孙权攻城无功,陷入僵局二十余日,最终退兵。文聘出城追击,当时潘璋断后,不能抵挡,为其所破;朱然即以本部兵抵御文聘,为大军断后,等大军上船驶出极远,方才退兵。此役朱然成功完成断后任务,挡住了文聘的突袭。(《魏志?明帝纪》:七年夏五月,帝病笃,乃立为皇太子。……八月,孙权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朝议欲发兵救之,帝曰:“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几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持,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先时遣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边方,禹到,於江夏发所经县兵及所从步骑千人乘山举火,权退走。《魏志?文聘传》引《魏略》曰: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朱然镇江陵,敌逾二十年不敢犯境,朱然逝世次年,王昶即进攻江陵;而朱然却屡屡出征,每有破获,鲜少吃亏。陈寿言“名震于敌国”,此言不虚也。曹魏忌惮朱然,称之为“吴之骁将”。又从史料窥其治军用兵,无不出众,其尤以治军为甚,故朱然军队战斗力极强。乃至可以在江陵保卫战之中成就一段以少胜多的佳话。以此观之,一代名将,朱然当之无愧。
朱然的性格十分坚韧,这一点在江陵守卫战中显露无疑。面对魏军十倍数量以上于自己的军队六个月的围困,面对江陵城外吴国援军的被封锁,面对魏军各种攻城方式的轮番上阵,朱然靠着过人的胆识,素质过硬的军队和正确的战略指挥成功地坚守了下来,江陵守卫战也成为历史上一段以少胜多的佳话,这与朱然性格中的刚毅和坚韧是分不开的,但同时他也不是死脑筋,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他能够掌握战局夏明宪,冷静沉着地思考,做出最有利的战略决断。
其次朱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在他的性格上就是儒家思想讲求的中庸之道。第一点表现为正名思想。逢于乱世的朱然,接触社会现实之初,就是过继舅父。可是从朱治来看,就是要他为自己传宗接代,将来承袭职位,光荣门第,扩大朱姓士族的势力。要完成这一顺利过渡,必须举行一定的仪式,仪式之后,大家公认,才能名正言顺。否则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宿松百姓论坛,则事不成,是谁也不能接受的。经历正名身分的朱然,应该感受到责任的所在。值得提及的是,朱治后来有了亲生的儿子,朱然在朱治死后即向孙权请求恢复施姓,孙权没有同意;朱然儿子朱绩又向吴主要求,最后还是恢复了施姓,古代人对于名分和身世有着极度的重视,叶落归根是他们共同的心愿。可见他们思想深处有一个正名分的思想支配着。
然后是经世致用思想。做为世家子弟知识分子的朱然,正逢乱世,加之所处社会地位鲍鲸鲸,消极出世的思想不容许他多想,义无反顾地投人为江东创一番事业的滚滚洪流中去了。几十年来,朱然从最初的小官一步步做起,脚踏实地,靠着自己过硬的军事才能、身先士卒地浴血杀敌和出奇制胜的过人智慧走到了最后的地位,官至左大司马和右军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朱然很少过问朝政,也从不搞内斗与其他朝臣勾心斗角。他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东吴边防的重担,他在国内并不太平的时候用一场场的胜利告诉别国虽远必诛。他不爱慕虚荣,也不追名逐利,他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孙权,为的是儿时的友谊,为的是国家的兴亡,为的是自身的信仰。也许他很多时候非常沉默,但他却始终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许他很低调,以至于他不像东吴的其他几位都督那么的出名和引人瞩目,甚至被人遗忘,被描绘成打酱油的人物。但是这是一位真正的帅才,他戎马一生,只为看着大吴走向想象中的辉煌。
再然后是修、齐、治、平思想。报定有所作为的朱然,面对现实必须在内外两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期成为对社会有所效力的人才。一是强化个人的品质塑造和训练,一是密切注视社会发展的动向。曹操在当时就为了笼络江东孙策,在汉献帝面前举荐孙权为茂才。社会下层普遍实行举孝廉,选人用人的标准一是德才兼备,一是人们公认,这是任命官吏的一个标准,一项制度,也是上层提倡和推行的。朱然不能不受到约束和影响。人才难得,思贤若渴是当时有作为政治家的共同认识,成为人才,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朱然能一步步前进,无疑是受这种思想的驱动和激励。吕蒙称他“胆守有余”,非常恰当地肯定了朱然的胆魄气度能力强,操守品质十分高的德才兼备素质,是客观准确的。朱然同时也十分看重对于士兵的品行和自身素质的训练乔任梁遗照,在江陵保卫战中朱然的五千士兵能够战胜强大的曹魏军队,这与他从不懈怠操练自己的军队是有巨大关系的。
最后他远离建业这个政治斗争中心,以军事为己之本职,对于政事则关心得较少,之前陆逊上疏请求轻赋税、减刑罚,孙权欲远征公孙渊,群臣很多都纷纷上疏表明自己看法,张昭甚至因为此事一度与孙权闹得很僵,朱然却在这两件大事发生时也选择了沉默。孙权曾因朱然等人“不掌民事,不肯便有所陈”而怪责,虽然有推诿责任之嫌,但是确实说准了朱然的心态。他在东吴多次大事中都看得清楚,然而不到不得已时不会说话,而且只有他觉得自己说了有效果的时候才会说蔡东河。由此看来,实属于明智之举。
说到东吴后期的政权,有一件不得不提,甚至可以说是东吴历史的转折点的历史事件,那就是二宫之争。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是东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争夺储君之位而引发的党争。东吴东宫称为“南宫”,是发生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事件,发生于吴大帝孙权在位期间,大约始于吴赤乌五年(242年),结束于赤乌十三年(250年)世理奈。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而生的矛盾,及后引发起朝中大臣因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分裂。最终孙和被废而孙霸被赐死,孙权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本来南渡的淮泗集团和江东士族集团,这两股势力共同辅佐孙氏政权成就霸业,与魏、蜀相抗,但又互相约束、牵制,在政治上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东吴后期的时候,这种平衡被打破,晚年的孙权开始了为稳固孙氏皇权,所以开始对江东豪族开始进行打压。所以,孙权要搞“二宫之争”,绝不仅仅在于陈寿所说的孙权疑心过重,即“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既臻末年,弥以滋甚”,而是为了保护皇权,实现政治平衡。但就在这场斗争中,作为朝中重臣的朱然却始终保持着中立。殷基《通语》曰:“初权既立和为太子,而封霸为鲁王,初拜犹同宫室,礼秩未分。群公之议,以为太子、国王上下有序,礼秩宜异,於是分宫别僚,而隙端开矣。自侍御宾客造为二端,仇党疑总裁的娇妻贰,滋延大臣。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九星化煞钱,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虽然殷基《通语》为孤证,施绩是否为太子党,步骘、吕岱等人是否为鲁王党尚存争议超优汇,然而我们却能清楚地看到,这份名单里没有朱然。也就是说,朱然可能是当时东吴高层中唯一一个没有参与到二宫之争中来的人。他在东吴多次大事中都看得清楚,然而不到不得已时不会说话,而且只有他觉得自己说了有效果的时候才会说。二宫之争中,朱然加入恐怕也不会改变最后的结局,所以朱然沉默,甚至也不准自己的儿子朱绩加入纷争,他只是在二宫之争第一阶段过后那个人心惶惶的时候,默不作声地为东吴又带来一次胜利而已。
二宫之争有其发生的历史必然性,但是东吴尚处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之下,攘外必先安内,过度的政治斗争只会导致内耗的进一步扩大,对东吴政权没有任何好处。当务之急应该是尽可能调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分歧,一致对外,才能有与其他两国对抗的资本。而朱然明显做到了这一点。
《三国志?吴书?朱然传》: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朱然一生战功累累,是孙吴政权后期的顶梁柱9c8999。当他因病去世时,孙权极度感恸,为他穿素服致哀。
大吴旌旗仍在楚越大地上飘扬,朱然倾尽所有势要唱响这属于大吴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