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之名:中国古代的15个汉政权得名缘由梳理-寒砚笔记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先后有刘邦创建的西汉、刘玄创建的玄汉、刘秀创建的东汉、刘备创建的蜀汉(季汉)、李雄创建的成汉、刘渊创建的赵汉、刘知远创建的后汉、刘?创建的南汉、刘崇创建的北汉等9个能够建构起完整的官僚体系并维持一定稳定局面的“汉”政权,他们的基本信息如下表:
除了它们9个以外,还有一些流动性、临时性较强的“汉”政权,在历史长河之中昙花一现,它们分别是:两汉之际赤眉军扶持刘盆子建立的“赤眉汉”、北魏末年邢杲建立的“邢汉”、南梁末年侯景建立的“侯汉”、唐朝末年朱泚建立的“朱汉”、金朝末年郝定建立的“郝汉”以及元朝末年陈友谅建立的“陈汉”,共计6个仅仅持续了一年左右且并未形成稳定局面、且没有被传统史家视为正式王朝的小型割据政权。
那么,这15个曾经自称为“汉”的政权,究竟是凭借什么理由,自称为“汉”的呢?这么多汉政权的皇室几乎都姓刘,史家为了区别他们所惯用的“某汉”又是怎么来的呢?寒鲲就为您一一解答。汉之源起:汉水与西汉王朝
刘邦所建立的汉王朝,其得名是来自西楚分封时的封国称号,也即来自西楚所分封的“汉王国”,而“汉王国”的得名,则因为汉王国的核心封地是汉水流域亏欠一生。所以,刘邦所建立的汉王朝得名可以用这样的一个公式表示:汉水→汉中→汉王国→汉王朝,陈尊佑是一个典型的“以水为名”的国号来源。
至于刘邦所建汉王朝,之所以被史家习惯上称呼为西汉、前汉,主要为了以定都位置与时间先后两种标准,与刘秀所建立的汉王朝相区分,两者往往也并称两汉,刘邦的汉王朝由于帝都长安处于西边且时间上早于刘秀的汉王朝,所以被称为“西汉”、“前汉”。汉之承继:玄汉、东汉、赤眉汉、蜀汉
刘玄、刘秀、刘盆子、刘备四人均是刘邦的后裔,刘玄与刘秀均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汉景帝子),刘盆子则是刘邦长子齐王刘肥的后裔,刘备则是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子)的后裔,均为西汉帝室的远支宗亲。再加上,新莽末年与东汉末年,仍有不少人期盼恢复到两汉大一统时期的荣光,所以“汉室”依旧拥有强大的政治号召力郎毓秀,所以这四位刘姓宗亲便会沿用“汉”这个国号,来为自己的政权赋予某种意义上的正统性。
刘玄的玄汉由于仅仅维持了两年,为了与其他“汉”相区别,史家便以其“名”与“汉”相结合,便有了“玄汉”这个称呼,当然也会用其年号“更始”,称呼刘玄的政权为更始帝政权;
刘盆子的赤眉汉,由于完全是赤眉军所扶持,刘盆子仅仅是个傀儡,所以便以“赤眉”与“汉”相结合,当然也会用其年号“建世”,称呼刘盆子的政权为建世帝政权;
刘秀的东汉/后汉,是唯一可以与西汉在一统规模上与持续时长上相提并论的汉政权,所以便以其国都雒阳相对于长安的东方,以及时间上晚于前汉的“后”称呼其政权为东汉或后汉。
刘备的蜀汉/季汉凤惑天下,由于始终偏居蜀中一隅,所以在“汉”前面加了一个地域限定词,构成“蜀汉”九鼎记续集。当然了,由于“蜀”本身原本就是曹魏与东吴当时用来贬称刘禅政权的称谓,加上容易后人误以为刘禅政权自称为“蜀”喆喆兔,所以也被称作“季汉”,“季”是“伯仲叔季”排行中表示“最小、最后”的意思,所以“季汉”的称呼,既是对刘备继承汉室血脉的承认,也是把“季汉”与“前后汉”在时间顺序上并称的一种提法。汉之攀附:汉赵、成汉
刘渊在平阳(今临汾)建立的“汉国”,开启了北方五胡乱华的序幕。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开启五胡乱华序幕的匈奴屠各部人的国号寰宇逍遥,恰恰是最得中原民心的“汉”,历史的吊诡之处可见一斑。
根据陈勇先生在《汉赵国论稿》中的考证,刘渊本身是当年在河西投降汉军的匈奴休屠部后裔:并州屠各人,并非匈奴虚连题氏单于一族,刘渊在举事前后便通过刘宣实现了某种类似“并谱”的举措,从而把自己攀附成了虚连题氏后裔。我们知道,匈奴单于是与汉朝刘姓公主代代通婚的,所以虚连题氏也确实有着刘姓的血脉。刘渊便通过这一层汉匈王族之间的甥舅关系,把自己攀附到了“汉”的身上,并对汉民声称自己是为了复兴“汉朝”而举兵的,以此来获取中原人民的支持。
那么为什么史家称刘渊的汉为“汉赵”或“前赵”呢?这是因为,刘渊及其子刘聪两代君主死时,平阳发生了两次政变(刘聪杀刘和、靳准杀刘粲),平阳城内势力受到严重削弱,镇守长安的刘渊养子刘曜平定了靳准,顺带把国都、国号都改掉,这便建立了定都长安的赵政权,所以史家统称刘渊、刘聪、刘曜的政权为“汉赵”。由于刘曜的赵政权始终与石勒的赵政权相抗衡,并最终被石勒所灭,所以史家便采用“前后汉”的套路,称呼刘曜的赵政权为“前赵”咯。
李雄所建立的政权,起初就叫“成”爱的诗歌,与公孙述当年一致,都是根据“成都”在古代的简称而起的国号,李雄死后(334年),成国内部发生了四年动乱,最终李雄的侄子李寿胜出,于公元338年称帝改国号。由于公元338年距离蜀汉灭亡的263年仅仅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再加上乱世百姓对于汉帝国时代天下太平的渴望,“汉”的号召力很强,所以李寿便把国号改为“汉”。史家面对李雄李寿这种,一家子皇室前后两个国号的情形,就按照“汉赵”的套路,统称其为“成汉”了。汉之回响:南汉、后汉、北汉
唐末以来,天下被节度使的藩镇所割裂,进而形成所谓五代十国的局面汕头龙泉岩,在五代十国的诸多政权中,共有三个“以汉为名”的政权,他们分别是唐末南海王刘?(岩)在广州番禺建立的南汉政权,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开封建立的后汉政权,以及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在晋阳建立的北汉政权帝梵尼。他们与两汉刘姓帝室并没有任何可以确证的亲缘关系,甚至刘知远、刘崇还是祖上被赐姓的沙陀人,所以他们之所以称“汉”,仅仅是因为姓刘而已冈比亚地图。
至于“汉”前面的那个字,刘知远的后汉是因为“五代”中的“梁唐晋汉周”,均需与以前的同名政权相区分,而统一得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刘?的南汉与刘崇的北汉,则刚好都是辖境比较小的同期割据政权,一南一北,所以得名。汉之杂声:邢汉、侯汉、郝汉、陈汉
北魏末的邢杲、南梁末的侯景、金末的郝定、元末的陈友谅,他们四人的昙花式政权之所以称“汉”,可能与南北朝时期、金元末年的族群矛盾有一定关系荣耀权杖,但也有可能完完全全是因为当年的“汉帝国”很强盛,起这个名字可以“壮大声势”。
之所以在“汉”前加“姓”,在这四个政权本身不是很稳定,无法以“方位”、“先后”、“地区”为依据起名的前提下,这是最容易把这四个政权与其他“刘汉”区分出来的方式。
小结
综上,本文大体回顾完毕了所有在我国历史时期自称为“汉”的政权,为什么称“汉”以及为什么史家称其为“某汉”的缘由。
值得一提的是,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稳定持久中央集权一统帝国,并不仅仅在文化层面孕育出“汉人”、“汉语”、“汉字”、“汉族”、“汉化”等几乎可以在各种用途上替代“华夏”的语词,而且还在中国历史上,为后继的8位刘姓实力派以及6位异姓之人提供了一个充满政治号召力的名号,以至于在秦以降的两千余年历史长河中,“汉”的名号被实力派用来反复“回响”,读史者不可不察也。
这种近乎通史层面的写作,难免在笔者不熟悉的朝代,产生不允当的论述,所以,如果有熟悉相关时代的朋友发现有哪处的论述略显不当,还望不吝赐教,留言指正,如挑错得当,笔者便会采纳为精选留言。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寒鲲的“寒砚笔记”